“看電視多”的孩子,和“幾乎不看電視”孩子,將來4大差距明顯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02

現在的年輕父母,工作壓力都很大。

白天上班忙得團團轉,晚上回家還得應付孩子的喫喝拉撒。

於是,很多家庭不得不依靠老人幫忙帶娃。

可老人年紀大了,體力跟不上,追着孩子滿屋跑,哪有那個勁兒?

孩子一鬧,實在攔不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打開電視。

電視不吵不鬧,孩子一看能坐上幾個小時,眼睛瞪得圓圓的,大人也能落得清淨一會兒。

久而久之,電視就成了家裏的“萬能哄娃神器”。

但這份輕鬆的背後,卻也有不少人擔憂。

“看電視多”的孩子,和“幾乎不看電視”的孩子,會有什麼不同?

長大後,4大差距明顯。

一:注意力的差距

很多孩子,從小習慣了電視的節奏。

動畫片每秒切好幾個畫面,角色說話快、動作誇張、背景音刺激強。

孩子的大腦,根本沒有時間去消化內容,只能一股腦往裏灌。

看得多了,孩子逐漸適應這種“快節奏、高刺激”的輸入方式。

慢慢地,他靜下心來的能力開始變弱,也就是專注力變差了。

等到需要認真做事,比如寫作業、聽課、聽別人說話,他就會變得坐不住、心飄飄。

我們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不用心”呢?

不是他不想用心,而是大腦已經習慣了“快節奏”。那種需要慢慢消化、慢慢琢磨的學習,他就會有些喫力。

並且,一旦沒有聲音和畫面刺激,大腦就覺得無聊、焦躁。

這時,他就很難集中注意力。

而那些不看電視長大的孩子,反而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把時間和心思投入到任務上。

二:語言表達能力的差距

不少家長覺得,會說話是孩子的天賦,是天生的。

其實不然,孩子的“說話”能力,跟他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

判斷一個孩子語言能力,就看他的詞彙量,會不會運用詞彙,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看電視的孩子,雖然聽了很多內容,但那是“單向輸入”,他們只是聽,卻沒有說,沒有和人互動。

電視裏的語言要麼太快,要麼太簡單,要麼太誇張,並不能真正幫助孩子學會生活中該怎麼表達。

語言能力不是聽出來的,是“聊”出來的。

父母和孩子聊天、講故事、一起做遊戲、問問題、講感。這些互動,纔是在幫孩子建詞彙庫、理清表達邏輯。

一個天天看電視的孩子,嘴上可能會說“奧特曼來了”“我變身了”。

但當他要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講清楚一件事情時,卻說不完整、說不明白,語句混亂、詞不達意。

到了上小學,這種差距開始顯現。

有的孩子能把一件小事講得頭頭是道,寫作文能自己組織句子表達感受;

而有的孩子,說幾句話就卡殼,寫作業靠背模板,回答問題含糊其詞。

這就是語文表達能力的差距。

語言是打開世界的鑰匙。小時候不紮實,長大後就容易社交喫力、寫作喫力、理解力也弱一截。

看電視看得多,反而把這把鑰匙給磨鈍了。

三: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差距

小孩子天生愛動手,剪紙、畫畫、搭積木、擺娃娃、拆遙控器……

這些看起來雞毛蒜皮的小動作,其實正是他們認知世界、鍛鍊大腦的過程。

通過動手,他們在練習觀察力、協調力、空間感,還在學習耐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電視一開,手就不動了,眼睛盯着屏幕,身體一動不動。

時間久了,動手的慾望慢慢被磨沒了,他會變得懶、變得被動,什麼都想讓人“喂”到嘴邊。

玩具放一地不碰,畫筆放桌上沒興趣,腦子也越來越“懶”,總等別人告訴他怎麼玩、怎麼做。

相比之下,那些電視時間少的孩子,會主動去探索、去嘗試,哪怕搞得一團糟,他們也樂在其中。

比如,一塊廢紙在他們眼裏能變成帽子、一堆積木能蓋出房子、一個瓶蓋也能研究半天。

這種“動手+動腦”的過程,是電視永遠替代不了的。

四: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差距

有些孩子,一不順心就哭鬧、發脾氣、摔東西,不願意溝通,也不懂得怎麼和別的小朋友相處。

這種“情緒失控”和“社交困難”,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天生性格問題,而是小時候太早、太多地沉浸在電視和屏幕裏了。

電視節目節奏快、情緒濃,大人看個熱鬧,孩子卻容易被裏面的劇情帶跑情緒。

看到主角發怒,他也學會怒吼;

看到角色動手,他也模仿推搡。

可電視裏演完就結束了,現實生活卻沒有人教他:情緒來了怎麼辦?別人生氣了該怎麼回應?

看電視時,孩子是一個人坐在那兒,對着屏幕笑、哭、激動,卻沒有任何社交互動。

他不用去爭玩具、也不用排隊、不會有人和他說“你這樣我不開心”。

久而久之,他不懂別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控制自己的反應。

一遇到衝突,他只會哭、吼、逃,或者乾脆不說話。

而那些平時少看電視、常常和人玩、和家長互動多的孩子,在生活中習慣了“情緒來往”:

高興了會分享,生氣了能表達,不順的時候也懂得調整心情。

他們會說“我不喜歡這樣”“我們一起玩吧”“你先玩,我等一下”。

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背後是情緒理解力和社交能力的體現。

到了幼兒園、小學,這種差距就越來越明顯。

有的孩子人緣好,朋友多,老師也喜歡;

有的孩子容易被孤立,搞不懂怎麼相處,一點小事就鬧情緒。

不是誰好誰壞,而是成長環境不同,孩子從小接觸的“社交訓練場”不同。

電視不是不能看,但看得太多、看得沒節制,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注意力、表達力、動手力,甚至是性格和情緒。

差距不會立刻出現,但幾年後,往往一眼就能看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