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朋友圈那些容易快樂的人,都有這1個特徵(非常準)

由 壹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7-30

最近刷到一條高贊帖子,叫《好喜歡栽培自己啊》。

博主 @冬至三十年(以下簡稱冬至)說,七年前她問過別人一個問題:

“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對方想了很久才尷尬地擠出兩個詞:“溫柔,善良。”

冬至並不意外,因爲當時的她也不瞭解自己,所以纔好奇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

△來源:小紅書博主@冬至三十年

她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形容自己像杯再平凡不過的白開水,用“無攻擊的姿態在世間遊蕩”。

在進行了深刻的思索後,冬至開始嘗試尋找自我,目的是搞清楚自己的喜惡,以及擅長或不擅長的領域。

她把自己當做一棵向上生長的樹,用心栽培自己。不斷嘗試、學習、犯錯、再嘗試。

最後她發現,原來自己也有很多喜歡的事物——

喜歡心理學,因此讀了很多相關書籍,想塑造更完整的自我;

喜歡外語,於是瘋狂自學,學到爲自己感到驕傲;

喜歡彈鋼琴,儘管天賦不高,還是會一次次爲了喜歡而彈……

把自己當成一顆樹的“玩樂心態”,讓冬至收穫了不一樣的自己。

這篇帖子之所以獲得高贊,是因爲很多人從她的經歷中意識到:

雖然自己已經長大,但並不瞭解自己。

仔細想想也正常,因爲很多人從出生開始,人生程序就已經被設定——

小時候努力學習考高分,爭取去更好的學校;

長大後努力工作掙錢,不能活得比別人差……

於是,很多人只知道如何學習、工作、奮鬥;卻不知道如何在玩樂中瞭解自己、找到自己。

就像北大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中說的:“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爲了謀生,你還得乾點別的。你不直接爲謀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就越幸福。如果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爲了謀生,你這一生都是個苦役。”

其實,除了智商、情商,“玩商”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可惜很多人都沒有。

有研究表明:會玩的人,能更好地平衡好自己的生活,也更容易獲得滿足感。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如何提升自己的“玩商”?


爲什麼“會玩”很重要?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放學回來想玩一會兒,馬上會被父母嘮叨:

“別隻顧着玩了,還不抓緊寫作業!”

考完試想找小夥伴放鬆一下,卻被父母制止: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還能幹成什麼大事?”

“玩”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不務正業、玩物喪志。

但現代心理學對“玩樂”賦予了新的認知——“玩商”(LeisureQuotient,簡稱“LQ”),是測定和描述人們是否善於休閒、善於生活、善於健康玩樂的素質或能力。

受制於傳統觀念,人們對“玩商”至少存在兩種誤解:

1、“玩商”描述的對象僅限於兒童;

2、“玩商”是功能上的一個附加值,不具備人類存在的基礎意義。

事實上,只要是人類都有“玩商”。

並且,有心理研究表明:人的玩商越高,注意力越容易集中,也更容易進入到心流狀態。

衆所周知,心流狀態可以提升個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甚至把好的“磁場”傳遞給身邊人。

我的前上司Jesse就是一個很會玩的人。

在玩“狼人殺”時,他注意力特別集中,總能很快識別出誰是“狼”,帶領大家投票,贏得勝利;

在玩“密室逃脫”時,他腦子轉得飛快,經常能很快解開謎題,帶着大家通關;

在外旅遊的時候,他很會做攻略,耐心幫同伴們拍好看的照片......

△酷愛旅遊的Jesse,圖片已獲得授權

同事們都很喜歡跟他一起玩,因爲可以玩得很盡興,體驗感特別好。

除了玩以外,我們也喜歡和他一起工作,因爲他的工作效率特別高。

在工作中,他總能心無旁騖地做方案、寫報告,進入心流狀態。

他還富有創造力,甚至把開會時的頭腦風暴做成互動遊戲,讓枯燥乏味的會議變得有趣。

所以說,“會玩”的人,不一定是不務正業,甚至可能更容易成功。

日本作家池本克之在《贏在下班後》一書中提到:

“在愛好中培養的能力,可以遷移到工作上。”

此外,會玩還能鍛鍊我們的“心理韌性(Resilience)”

心理韌性,常被稱爲心理彈性或情緒韌性,是指個體在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挑戰或逆境時,能夠保持積極態度,快速恢復和適應的能力。

有心理學家指出:通過在一項愛好中克服所遇到的挑戰,人們可以鍛鍊自身的心理韌性,從而增強從生活其他逆境中恢復過來的能力。

電影《熱辣滾燙》的故事就很典型。

女主杜樂瑩原本是一個宅家多年的胖女孩,生活懶散,缺乏目標,被身邊所有人欺負。

在結識了拳擊教練昊坤後,她對拳擊產生了興趣,決定挑戰自己,開始練習拳擊並參加比賽。

過程中,她面臨了體能不足、技術不好、比賽失敗等困難,遭遇了很多嘲笑。

但她還是努力堅持了下來,成功瘦了100斤。

在一場重要的拳擊比賽中,她一次次被對手打趴下,又一次次爬起來。

最後哪怕輸了比賽,卻贏了對自己的尊重和認可。

結果對她來說已經不重要,因爲她在發展拳擊這項愛好的過程中,用“玩”的心態體驗到了生命的活力,使自己更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會玩的人即使被人否定、打壓,往往也能自動屏蔽外界不好的聲音,專注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因爲TA們內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擁有“玩樂心態”

世界就是你的遊樂場

“玩樂心態”,通常指的是一種輕鬆愉快、充滿好奇和探索精神的態度。

我發現身邊那些擁有“玩樂心態”的人,都有這3個顯著特點:

1、樂觀的處世態度。

TA們認爲世界就是一個遊樂場,自己是玩家,重要的人是和自己一起升級打怪的同伴,其他人都是NPC。

即使遇到失敗、指責,TA們也能很快接受,覺得“大不了從頭再來”。

朋友倩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剛畢業沒多久,同學拉她一起創業,她將自己辛苦攢的5萬元全給了對方,結果同學突然人間蒸發了。

換做一般人,可能都會情緒崩潰、反覆自責,可她難過了沒幾天就好了:

“當做炒股虧了唄,死不了就還好。”

畢業十多年,她一直在創業的路上,失敗了就爬起來,成功了就加油幹。最困難的時候喫了半個月青菜煮掛麪,還覺得很開心,因爲瘦了10斤:

“反正就是玩,我覺得人活一輩子啥都得試試,錢沒了就再賺,只要我活着就不愁賺不到錢。”

雖然倩倩現在沒有變成“富婆”,但手中的幾個項目都有收入,累並快樂着。

心理學教授王芳老師說過,與其“把這個世界當做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不如“把世界當做一個遊樂場”

“遊樂場會有很貴的門票,很難喫的飯,但是除此之外可能還有一些真的會讓你覺得很快樂的東西,讓你心跳、尖叫、刺激。也有些項目是非常無聊的,你會在經歷它的時候昏昏欲睡,但又會覺得好像不得不去坐它,來都來了,總得玩一下。”

“我們的生命或世界,應該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它會讓你覺得有趣,也會讓你恐懼,有的時候你可以享受它,但可能更多的時候你要忍受它。在這種情況下,或許我們可以有一個心態,去遊樂場就是for fun,就是去玩的。反正我們來人生這麼一糟,就是到此一遊,最重要的就是不虛此行。”

△網友@李奔奔 《原來21歲去迪士尼和26歲去是不一樣的》 △@李奔奔 《原來21歲去迪士尼和26歲去是不一樣的》

2、富有創新精神。

中國知名畫家黃永玉先生,也是一個富有“玩樂心態”的人。

黃老被媒體稱爲“中國最酷90後”,這個90後是指他的年齡。

50歲考駕照、70歲去海外留學、90歲開法拉利,黃老做了很多不像這個年齡該做的事。

一次,黃老的朋友來子到家裏看望他,進屋一看都是陌生人,在喝茶、看畫、侃大山……

黃老熱情地招待了他們一下午,直到人都走了,來子才知道,這些人全是黃老在官園買鳥認識的路人。

來子問:“你認識他們?”

黃老回:“不認識。”

來子不解:“那他們來幹嘛?”

黃老開心地答:“好玩!”

玩樂的心態,讓黃老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旺盛的好奇心。

黃老的女兒說:“正是他的這種玩樂心態,才激發了創造力,讓他的藝術風格更爲大膽直接。”

3、社交能力強。

擁有玩樂心態的人,和世界相處的方式會更加鬆弛,也會有更旺盛的分享欲,因此通常具備較強的社交能力。

TA們常常能在生活中發現很多有趣的事物,然後分享給身邊的人;或者像我前同事Jesse,能帶着朋友去體驗各種活動。

會玩的人,像是比別人多了一個“放大鏡”在觀察世界,擅於洞察細小事物的特質,懂得如何巧妙地將負能量轉化爲快樂元素。

當然,生活也會對TA們報以偏愛。有時候玩着玩着,人生就從困難模式變成了簡單模式,這是玩的規則,也是玩的智慧。


如何培養自己的“玩樂心態”?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玩耍,也不知道如何構建“玩樂心態”。

每天都忙忙碌碌,卻感覺不到任何生活的樂趣。

我想和大家分享4點建議,希望能對你有啓發:

1、嘗試挖掘個人的興趣愛好。

如果你現在很迷茫,好像沒有任何愛好,你可以想一下你小時候感興趣的事物。

嘗試將這些興趣轉化爲具體的活動,比如畫一幅油畫、唱一首流行歌曲、寫一篇文章、跳一段民族舞……

如果實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沒關係,可以逐步嘗試,再留下幾樣比較感興趣的活動進行探索。

2、設定“玩”的小目標。

給自己設定一些與興趣相關的小目標,比如讀完一本書、學會做一道菜等等。

這些目標不必過於嚴格或宏大,重要的是能夠激勵自己去嘗試,先邁出第一步。

3、想象自己是遊戲裏的主人公。

試着把世界當做遊樂場,想象自己是主人公。

哪怕在生活上遇到挫折,你也可以告訴自己:“遊戲而已,我還可以再來一次,闖過這關就升級了。”

這個方法看似抽象,但確實有用。

有研究表明: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幫助我們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以及擁有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

4、學會放鬆和享受。

很多人不是不想玩,而是不敢玩、不敢享樂。

試着重新定義“玩”,告訴自己:

“玩”並不等同於浪費時間或逃避現實,而是一種讓自己過得更好的能力。

在進行娛樂活動時,不要過於追求結果或成績,而是要學會享受過程。

就像網友Yeen說的:“我覺得我們能夠玩起來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能接受無用和無積極意義的休息方式,有助於恢復精力,提高創造力。”

你還可以嘗試正念或冥想來放鬆身心,讓自己更加專注於當下的感受。


寫在最後

作家胡楊說過:

“玩,就是拿掉預設、重新跟世界接觸的一種方法,也是鏈接自然、取悅自己的一種方式,當你可以放鬆地跟世界一起玩,就不再會被瑣碎的生活所困。”

誠然,會玩的人擁有很多快樂,但暫時不會玩、不想學會怎麼玩也沒關係,因爲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玩”只是其中一種。

不管如何,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讓自己獲得快樂的方式。

世界與我愛着你。

作者:夏木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絡、unsplash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