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跌宕起伏的“信任危機”
慕陽和曼妮自結婚以來,感情一直不錯,但最近曼妮開始對慕陽有些放心不下,起源是慕陽經常和一個叫雲煙的女同事打電話,而且雲煙打來電話的時間通常是晚上。
她對慕陽說:“這麼晚還給同事打電話,多沒邊界感。”慕陽則回答:“我不覺得啊。而且工作緊急,我可以理解。”可曼妮認爲這種行爲已經超過了正常同事之間的邊界,讓她有點懷疑慕陽和雲煙之間的關係。
上週,慕陽洗澡的時候手機響了,曼妮拿起來一看,來電者正是雲煙。她按下接聽鍵,聽到雲煙竟然在哭。曼妮問她怎麼了,雲煙一聽聲音不是慕陽,說了聲“抱歉”就掛斷了。這讓曼妮又起了疑心:誰會哭着給異性同事打電話呢?除非他們的關係不一般。
慕陽洗完澡出來後,曼妮質問他跟雲煙到底怎麼回事。慕陽非常坦白地說,雲煙跟她男朋友產生了矛盾,他聽說後勸了她幾句,可能雲煙打電話來是想繼續聊她男朋友的事情。
曼妮相信慕陽的話,但她認爲慕陽對雲煙關心得有點過頭,慕陽則覺得曼妮有些小題大做。
第二天早上,曼妮想起雲煙的事,又不放心起來,把慕陽堵在門口,對他說:“你插手女同事的情感問題,容易讓人誤會你對她有想法。”慕陽着急去公司開會,對曼妮說:“你是不是成心找事啊?我已經說過了,不會再管雲煙的事,我對她也沒有想法,你還要怎樣?”
慕陽走後,曼妮也去上班,但她根本無心工作,因爲她控制不住對慕陽和雲煙的關係浮想聯翩。她理智上相信慕陽的爲人,相信慕陽不會做出對不起自己的事情,但她也無法忽視自己內心的懷疑。
過了兩天,曼妮出差了,慕陽有幾份文件落在了家中客廳的茶几上,但他馬上要接待客戶,無暇分身回去取,便拿出自家的鑰匙,交給助理玉露,讓她把文件取回來。
玉露到慕陽家中取走文件後就離開了。巧的是,玉露前腳離開慕陽家,曼妮後腳就回來了。殘留在空氣中的香水味讓曼妮的神經一下子緊張起來:我不用這種香水,那麼香水味會是誰的呢?
曼妮心中的懷疑又佔了上風。她給慕陽打電話,衝他吼道:“我不在家,家裏怎麼會有女人的香水味?你老實交代!”
慕陽想到可能是助理玉露身上的香水味,向曼妮解釋了原因,還說如果曼妮需要,他可以讓助理親自跟她解釋。
曼妮卻說:“你們倆不會是串通好了,一起來騙我吧?”
慕陽一聽,也生氣了:“你既然如此不信任我,那就沒有溝通的必要了!”說完掛斷了電話。曼妮再打過去,他不接。曼妮感到有點後悔,可她實在無法消除心中那股懷疑的感覺……
“懷疑”的感覺,爲何難以消除?
當我們用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上述案例時,我們會發現曼妮對慕陽的疑心越來越重,是因爲她一直在做一件事:過度解讀。
雲煙晚上給慕陽打電話,被解讀爲:他們之間有超出同事的情感。
慕陽關心雲煙的情感困擾,被解讀爲:他對雲煙有想法。
她不在家,家裏有陌生女人的香水味,被解讀爲:慕陽把女人帶回家了。
那麼,她爲什麼會去過度解讀呢?
人們在處理信息時,容易受自身認知和情感狀態的干擾,從而影響對信息的理解和解釋。當曼妮用自己的認知標準去衡量慕陽的行爲,代入自己的情感去解釋慕陽的動機時,自然容易產生過度的解讀,導致過度的擔心。
如何消解她心中的“懷疑”?
● 接納雙方的差異
觀念、行爲、認知等方面的差異,常使伴侶之間產生衝突。而這些差異之所以容易導致衝突,是因爲一方總想消滅另一方跟自己的不同之處,讓對方跟自己保持一致。
曼妮嚮慕陽抱怨“雲煙晚上給他打電話”這件事,本質上抱怨的是慕陽跟她對“邊界感”的感受和標準不一致。曼妮認爲,女同事在晚上給慕陽打電話屬於越界行爲,而慕陽卻認爲這並沒有侵犯他的邊界感,他是可以接受的。她自己是什麼標準,就認爲慕陽也應該是什麼標準,她自己是什麼感覺,慕陽也應該是什麼感覺。
接納差異,就是不要“以己度人”,不要把自己的標準、觀念和感覺等投射給對方,從而避免以過分敏感、猜疑之心去解讀對方。
● 覺察內心的情感狀態
理智上,曼妮知道自己可以相信慕陽,並且她也缺乏實際證據來證明慕陽有婚外情,但她內心卻充滿懷疑,她的內心和理智之間是充滿矛盾、衝突的。此時,曼妮需要去覺察自己內心的情感狀態。
懷疑是一種複雜的情感,其中包含着憤怒、恐懼、失落、無助、悲傷等各種情緒。曼妮必須去探究自己的懷疑之中包含着哪種或者哪些情緒,去搞清楚這些情緒是在表達什麼。
比如,慕陽把原本和自己共處的時間用來跟同事打電話,她感覺自己被忽視了,那麼她的懷疑中會包含着失落、憤怒。如果慕陽平時對她的關注和關心是在正常範圍內的,那她就要學會調整自己對伴侶的需求度。夫妻的生活軌跡有所重疊,但終究是不同的個體,擁有各自的工作夥伴、朋友圈和活動安排,要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豐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再比如,曼妮的懷疑是因爲她恐懼被拋棄、擔心不被愛,這種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她需要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尋找恐懼的來源。不錯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專業人士的幫助來修復童年創傷,提升信任他人的能力,重建內心的安全感。
● 改變夫妻間的溝通模式
曼妮和慕陽想澄清誤會其實並不難,他們的矛盾逐漸升級,暴露出了他們的溝通模式是有問題的。
我們能看到曼妮在溝通中一直表現得非常強勢,她說話的態度和語氣是生硬的,氣勢是咄咄逼人的,這逐漸讓慕陽失去了溝通的慾望。如果曼妮能用平和的情緒、在不指責對方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顧慮、擔憂和希望,慕陽是不會逃避溝通的。
另外,曼妮也需要改變自己防禦性的傾聽方式。防禦性的傾聽者慣用攻擊的方式去回應訴說者,比如慕陽說可以讓助理來解釋,曼妮的回應是:“你們倆不會是串通好了,一起來騙我吧?”慕陽從她的回應中感受到了攻擊,認爲自己受到了嘲諷和羞辱。可見,防禦性傾聽阻礙了對雙方真實意圖的理解,導致了誤會與隔閡的加深。
曼妮要有意識地去自我控制,不要在衝動之下使用攻擊性的言語,要以一種開放的、非防禦性的方式傾聽對方的表達。慕陽在感受到對方的攻擊時,先不要放棄溝通,要將自己的感受反饋給對方,促使對方澄清自己的真實意圖,以增強溝通的有效性。(作者:清風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