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就像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少年時的意氣風華和青年時的急切躁動都悄然沉澱下來了;
不惑之年,衆多網友紛紛分享出自己悟出的道理,不約而同匯聚成樸素卻極具分量的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句古語出自《新唐書》,比喻自己常常跟自己過不去,遇事生非,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煩。
它不是教人消極避世或者精神勝利法,它指向生命本質的清醒認知。
“世上本無事”並不輕率否認世間的悲歡離合,特別是不惑之年往往伴隨着多重壓力;
這個階段身體機能開始微妙變化,職業生涯容易遇到瓶頸,家庭責任也在大概率加重;
內心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問越來越急迫,人生的艱難困苦一直是客觀存在的。

但我們內心永不停歇的紛擾痛苦,根源卻不是來自外部事件本身,它源於我們對事件的不斷解釋和咀嚼。
令人窒息的壓力感不在工作本身,是內心對失敗的後果進行了無限放大,對他人的評價過度揣測和恐懼。
我們無休止的擔憂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反覆拿起過去已經無法更改的遺憾,上演着一場場鬧劇;
由此生出的焦慮和煎熬,纔是人們肩上真實揹負的擔子。

自擾之的“庸人”不是智慧上的匱乏,只是困在自我意識的牢籠裏,執着“我”的存在感、重要性、得失心,盯着“我”渴望擁有的一切;
所以他人的無心之言被解讀成對“我”的冒犯,計劃之外的微小變動,被定義爲對“我”掌控感的威脅;
人生機遇的尋常波動,也被固執地定性爲對“我”的刻意不公平。
佛家裏的“我執”,就是對自我的過度關注和執着,習慣將“我”放在宇宙中心,誤以爲自己是所有目光的焦點,一點點得失就撼動了心境;
這種自我膨脹的錯覺,會在人際關係、事情成敗中得出不一樣的判斷。

外界世界的信息,原本是中性的,進入個人想法後,立即被自我的過度執着放大扭曲,陷入了“認知陷阱”,即:
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由於思維習慣、心理因素、信息處理方式等原因,而陷入的一些固定的、不合理的思維模式或認知偏差;
導致無法客觀、準確地認識事物和理解世界。
如過度災難化“這下子全完了”、以偏概全“一次的失敗就能證明我是毫無價值的”,非此即彼“不是徹底的成功就是徹底的失敗”;
將外界事件和自身情緒緊緊捆綁,似乎事件本身必然帶來某種情緒;
殊不知真正決定我們感受的,其實是事件發生後我們對它的持續解讀和判定,這才導致了相同的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結果是不同的。

這些執念層層包裹,我們習慣性給一切經歷貼上“好”或“壞”的標籤,倔強認爲事情要按我們所想的“應該”的樣子進行;
一旦現實偏離預設的軌道,就以自我爲中心爆發出“這不應該”的想法,生出抗拒、憤怒和委屈的情緒。
個體無休止地追逐着自認爲能使自己“更好”、“更安全”、“更幸福”的外在目標,卻常常迷失了方向;
哪怕到達了,也是新的空虛和更大的慾望,把自己搞得更加疲憊,庸人自擾之。
而到了不惑之年,已經漸漸意識到要從這內心紛爭中抽離,不會不假思索地捲入到每一個剛升起的念頭中,不再盲目認同,被情緒裹挾。
也慢慢領悟對未來的過度規劃和編排以及對過去的沉溺悔恨,只能增加此時此刻的負擔,沒有其它益處;
於是學着把目光收回,聚焦於眼前能把握的事情。

這個時間是對概念執着最具突破的節點;
四十歲以前,曾如此堅定的相信內心構築的關於世界他人自我的種種概念,把這些故事看做絕對真實,以爲自己擁有着真理。
四十歲以後,逐漸看清這些東西是自己主觀的投射和解釋,並不是事物本來的樣子。
開始質疑根深蒂固的“應該”和“必須”,把絕對“有事”變成相對“無事”,鬆動“成功”和“失敗”的僵硬定義;
也不執着於要求他人符合自己的期待,不執着現實必須順應自己的想象。
開始淡化了“我執”,感受到世界並非圍繞“我”運轉,別人說的話做的事也根本不是專門針對“我”的劇本;
生活的暫時得失,遠不是對個體生命的審判,哪有那麼多可怕的事情,一發生就萬劫不復,還天天發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不惑之年能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待事物,嘗試理解他人的立場,接納不同的部分;
明白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路要走,也意識到了“控制錯覺”的心理現象:
人們高估自己對事件的控制程度,而低估機遇或不可控制因素在事件發展過程及其結果上所扮演的角色;
相信自己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
人們容易恐懼不確定性,想要將不確定性轉化爲確定性,從而獲得控制感;
即便有些不確定性很難確定,人們也會簡化問題,在認知上追求確定性。
但精心規劃,意外仍然會降臨,再怎麼努力,結果也未必如你所願;
不如清醒意識到人力有其邊界,將心力從執着於掌控不可掌控的結果,轉向可以把握的行動本身。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是以自己的人生閱歷發現很多時候是困在自我編織的牢籠裏走不出來;
越清醒的時候越能看到被歪曲的世界本來的樣子。
事情來了,事情走了,念頭起來了,念頭下去了,世界一如既往的運轉着,我們的內心也不再製造額外的噪音;
卸下了時間焦慮和概念評判的負擔,從庸人自擾中脫身,保持內心的澄明自由。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