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事心理諮詢快十年了,接觸了太多深陷抑鬱泥潭的人。看得越多,一個扎心的規律就越清晰:那些反反覆覆、常年好不了的抑鬱症患者,往往都執着於三件事——一把把喫藥,一遍遍訴苦,一次次上網查症狀查方法。藥沒少喫,苦沒少說,網頁瀏覽記錄堆成山,可病情卻像滾雪球,越來越沉重。這不是冷眼旁觀,而是臨牀反覆驗證的殘酷現實。
先說藥。抗抑鬱藥有用嗎?當然有!在情緒跌入深淵、大腦失控般胡思亂想時,它像一根及時的繩索,能快速穩住神經遞質,把你從崩潰邊緣拉回來。但如果你指望它成爲根除抑鬱的“神藥”,那就大錯特錯了。
劍橋大學一項很有名的長期追蹤研究說得明明白白:單純依賴藥物,短期內症狀可能緩解,但超過一半的患者最終會復發。只有當藥物配合像正念認知療法這樣的心理干預時,複發率才能被真正、持續地壓下去。藥是什麼?它是個救生圈,能讓你暫時不沉下去,但它永遠不會教你如何自己游泳。它解決不了你思維深處那個不斷製造漩渦、把你反覆拖入水底的核心機制——你的思維模式。
再來看那些停不下來的訴苦者。工作室裏常見這樣的朋友,每次見面,前半小時甚至更久,都在事無鉅細地描述:“昨晚又是一分鐘沒睡着”、“心慌得快要跳出來”、“那種絕望感太真實了,像塊巨石壓着”……聽着聽着,我心裏常忍不住嘆息。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白熊效應”:你越是告訴自己“別去想白熊”,那隻白熊反而在你腦子裏蹦躂得越歡。痛苦症狀也一樣。當你反覆訴說、咀嚼那些糟糕的感受,你其實是在給大腦裏那條“痛苦通路”一遍遍鋪路、一遍遍加固。每一次詳細描述失眠的煎熬、絕望的沉重,都是在向大腦發送強烈信號:“看,這個很重要!記住它!”痛苦,就這樣從一種感受,逐漸變成了你生活的全部焦點,甚至成了你身份認同的一部分。這哪裏是在尋求解脫?這簡直是在親手給自己的心靈牢房焊上最後一道堅固的鐵欄杆。
至於沉迷網絡搜索,更是個大坑。點開某個頁面,症狀列表赫然在目:“情緒低落?有!興趣減退?有!失眠?太有了!”——完了,全中!越看心越涼,越看越覺得自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這就是“對號入座”,自己嚇自己。更別提網上信息魚龍混雜,互相矛盾,聳人聽聞的“偏方”也是大行其道,你總能發現夾雜私貨推銷藥品、保健品。你會發現看得越多,腦子越亂,焦慮感更重,甚至可能耽誤了尋求正規幫助的寶貴時機。

爲什麼喫藥、訴苦、查網絡這三件事,會像魔咒一樣困住這麼多人?根子就在於:沒有真正觸動“心”。明代大師王陽明講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抑鬱這隻“黑狗”,盤踞在我們思維模式的最深處。不改變內在的運作方式——那些根深蒂固的、自動化運行的負面思維習慣和情緒反應模式——只在外面塗塗抹抹(喫藥)、或者反覆描述它的存在(訴苦)、或者被外界雜亂信息牽着走(查網絡),終究是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
真正的突破點,是思維模式的徹底轉變。這不是換個積極口號那麼簡單。它要求你從執着於“病”的狀態,轉向擁抱“生”的活力。這需要勇氣和耐心去直面內在的不舒服,需要行動去建立新的神經通路。正如《金剛經》所點化的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我們能學着不再死死抓住那些痛苦的念頭和感受不放(“無所住”),不再把它們當作不可改變的現實和全部自我,我們的本心纔有空間顯現,生出新的可能(“生其心”)。藥物、傾訴、搜索,如果它們成了逃避直面內心、拒絕真正改變的擋箭牌,那麼康復之路只會繞得更遠。

那麼,出路在哪裏呢?
1、正念訓練:身體先“苦”,心才能鬆綁。 從正念的理論來說,改變思維模式,是不可能靠“想、大道理”改變的。唯有通過持續不斷的覺察當下的訓練纔可以。是讓身體和心完全進入當下,比如;行禪,覺知步伐及每一個身體工作,或靜坐觀呼吸。尤其在靜坐這個過程中,身體會有很多不適,如;腰痠背痛、腿痛。腦中不斷出現的各種雜念,還有各種翻江倒海的情緒湧動。面對這一切,練習要求你只是純粹地觀察它們,不評判、不抗拒、不糾纏。
這個過程初期很煎熬,但神奇的是,當你一次次練習只是“看着”這些痛苦或不適,不附加額外的故事和災難化想象,身體承受住了這份“苦”,你會獲得一種深刻的體悟:原來痛苦只是一種身體感覺,念頭只是腦中的波動。它們像雲一樣,來了,也會走。
這種身體力行的體驗,比任何道理都更有力地瓦解你心中那塊“我永遠好不了”的堅冰。它讓你親證《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實感——痛苦的感覺和念頭,並非永恆不變、不可撼動的“真實”。
(推薦抑鬱的朋友去看兩本書《情緒自救》和《抑鬱症打卡自救》,相信書中方法對你的康復會有很好的幫助。)

2、學習《陽明心學》:在事上磨練“致良知”。陽明心學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事上磨練”的功夫。它強調“心即理”,你的心本身就擁有澄澈的良知(本心)。抑鬱時,良知可能被重重負面思維遮蔽。
學習心學,就是學習在每一個當下去覺察:這個焦慮的念頭,是否符合我內心的良知?這個反覆抱怨的行爲,是否在滋養我的生命?“致良知”就是在每一個選擇、每一個反應中,練習迴歸內心的澄明與力量,破除那些“心中賊”(災難化思維、自我否定)。它教你不再做情緒的奴隸,而是做自己心境的主人。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正是指引我們在行動中(如堅持正念、積極生活)去體認和恢復本心的力量。

3、堅持運動:比如,跑步、快走、游泳、騎單車等等,這些運動長期堅持對抑鬱的恢復也非常重要。運動可以打通身體淤堵的能量。對那個身體通暢了,情緒也就會隨之改善。當情緒改善了,人的看法也就會改變。對於抑鬱的人來說一些鑽牛角的想法,一些卡點往往也就會鬆解了。另外運動也可以切實改善植物神經,調節神經遞質的平衡,內啡肽的釋放通常可以快速排解壓抑和焦慮感。
更重要的是,運動也會讓抑鬱的人逐漸找到生活的真實感和自信心。這種自信心的恢復對於抑鬱的人來說是重拾生活信心的基礎。
寫在最後
無能什麼事情,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只要你陷入痛苦了,只要你鑽牛角尖了,那就一定是你出了問題,是你的思維出了問題,而我們只所以會抑鬱,就是因爲我們長期不斷地在做這樣的事情,所以,要想徹底走出抑鬱我們必須停止這種錯誤行爲,停止批判、自責、懊悔,停止災難化想象、停止一切控制、對抗、糾纏,轉換目光到每一個點滴的生活上,去踐行王陽明的“事上磨鍊”,去踐行《金剛經》中講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事只是體驗、感知,不加額外評價,那麼平靜與智慧就會在你心中悄然升起。那時,你已早就不再是抑鬱了,而是一個蛻變的重生。
願所有抑鬱的朋友早日擁有健康、快樂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