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抑鬱的人要麼就是通宵未眠,要麼是渾渾噩噩是睡非睡的熬到天亮。你可能試過按時喫藥,堅持運動,認真配合心理諮詢——可你發現心理上的那個空洞、匱乏、無力、悲觀的感覺始終還在,面對生活你卻總還是沒有信心,提不起勁,爲什麼該做的都做了,絕望感卻像影子一樣始終甩不掉?
2024年5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重要研究。科學家們追蹤了2118名抑鬱症患者兩年,發現一個殘酷真相:在衆多抑鬱風險因素中,孤獨感對病情惡化的預測能力最強,甚至超過創傷經歷和家族遺傳史。沒有深度情感聯結的患者,抑鬱反覆發作率高達74%;而擁有真實情感支持的人,複發率驟降至21%。
研究結論令人警醒:藥物、運動、諮詢都重要,但當一個人失去了“關係的歸屬感”,抑鬱就如潮水反覆倒灌。

02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道破療愈的核心:“真正療愈我們的,是關係,是被看見、被理解、被允許不那麼好。”這種“被看見”的感受,是生命至暗時刻這種最強有力的光——讓你在痛苦時,能感受到有溫暖、愛、支持和陪伴。
當然光有理解也是不夠的。
很多患者身邊有很多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但是內心的堅冰仍然無法化解。就像一位康復者曾跟我說:“我知道家人很關心自己,但是他們的關心根本鏈接不到我的內心,他們無法接通我內心的頻道”。爲什麼會這樣呢?通常是因爲家人太想說服患者,太想通過大道理說通患者了,其實在這個階段患者可能更需要的就是單純的陪伴和傾聽。
抑鬱的本質,其實是一套僵化而自我攻擊的思維模式。患者的內心已經充滿了太多的規條和大道理,如果身邊的人還是一味地講大道理,患者自然是聽不進去的,甚至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03
五百年前,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早已點破癥結:“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外在事物本無意義,是我們內心的詮釋賦予它們重量。抑鬱人的困境,恰是困在自己構建的認知牢籠裏。
朋友小雅曾深陷重度抑鬱。藥物和諮詢收效甚微,直到她開始每日靜坐觀息。起初痛苦不堪——閉眼全是領導斥責、前任嘲諷的閃回。老師只告訴她:“不迎不拒,看着念頭來去,而自己就像河岸邊的觀察者一樣,你只是看見水在流動,但是你的心不要隨着心的流動而流走”。
(推薦抑鬱的朋友去看兩本書,學習如何用正念走出抑鬱,第一本是《情緒自救》,第二本是《抑鬱症打卡自救》)

她讀《道德經》時被“上善若水”這句話感受頗深:“原來我一直逼生活按我的劇本走,忘了像水一樣順應無常。”她不再執念“必須升職”“必須結婚”,她開始練習正念,在喝茶時感受茶香,洗碗時聆聽水流。半年後她說:“不是世界變溫柔了,是我的心變寬廣了——能盛下波動,也能容受無常。”
而這種轉變也正印證了正念療法的核心:當我們學會覺察念頭而不被裹挾,就奪回了情緒的主導權。當類似“我不行、我完了”的念頭升起時,馬上回到呼吸的覺察上,此刻也間接做到了對念頭的覺察,很快我們就會發現念頭也只不過就是念頭而已,它是虛假的,並且很快就會消失。這時我們的心境、看法也就會隨之變得正向、理性。

04
真正的治癒,從不是單向的依賴。他人的溫暖理解如同土壤,提供安全生長的環境;而思維模式的轉化,則是破土而出的生命力本身——當你開始練習正念,在唸頭出現時保持覺知(正念),在自我批判時保持覺知。焦慮來襲時,同樣保持覺知,靜靜感受身體在焦慮時的變化,看念頭如流動的水,不隨波逐流——你就從焦慮的淤泥中解脫出來,心清淨污染。
其實抑鬱最好的解藥就藏在覺知(正念)裏:對一切的想法、感受都只是允許,允許想法如此的來,允許感受如此的來,允許他人如此的看我,允許事情如此的發生,允許我是如此的表現,允許一切如其所是,當你如此的去做,你的心念就會轉變,你的氣場就會轉變,一切的煩惱痛苦,一切外在的窘境都會離你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