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心理中國11月4日訊(記者 蘇向東)以道家認知療法、後中國傳統智慧改造精神分析等爲代表的中國心理療法正日益引起國內外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11月1日,全國首屆“道學與心理健康”學術研討會在中南大學人文學院開幕。主辦方供圖
11月1日至2日,全國首屆“道學與心理健康”學術研討會在湖南長沙中南大學召開,來自全國數十所高校、科研及醫療機構的70餘位專家學者,以道學健心思想爲基礎,融合心理治療、心理諮詢、雙心醫學、哲學治療等領域的理論和方法,共同探討道家思想在當代心理健康研究與實踐中的價值和應用,助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力的心理學體系。
最大亮點:多學科交叉融合、跨界交流
學術研討會設立開幕式及主旨演講、閉幕式大會總結環節,同時設置三個分論壇,分別聚焦“道學的健心思想及操作”“道學與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和“道學與中醫養生”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內容涵蓋道家文化、情緒調節、身心修煉、中醫養生、舞動療愈等多個熱點領域,系統探討道學在心理健康領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
多學科交叉融合與跨界交流是此次研討會的最大亮點。
張亞林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病學科教授、主任醫師。作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他創建的“中國道家認知療法”已獲得國際認可。在大會主旨發言中,他闡述了“ABCDE五步技術”,將道家思想導入其中,在診治精神應激、神經症及心理障礙方面效果獲得高度認可。
中南大學國家精神醫學中心教授、湘雅三醫院臨牀心理科主任醫師鄧雲龍提出了融合道家思想與神經科學的“悅納進取”心理療法模型。他總結的心理健康16字訣——“知己知彼、反應適當、真實和諧、悅納進取”,既是心理健康標準,也是和諧關係和心理諮詢、治療的要訣。鄧雲龍進一步解釋:“真實和諧”是健康的本質。健康是個體應對環境和自身應激與變化時不斷調節和適應產生的動態平衡,保持自我的當下真實和內外和諧,身心纔會健康!“悅納進取”是健康的功用——以悅納的方式應對自身和外界經歷的挑戰,完成不同階段的任務,最終實現基因最大和最好的複製過程,從而達到積極進取。
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執委、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陳霞,從全球精神健康現狀出發,強調道學智慧對現代心理問題的回應價值。她系統闡釋了“道法自然”“無爲”“上善若水”等理念與接納承諾療法、正念冥想等現代心理技術的契合點,並提出應推動道學與神經科學、積極心理學等多學科的深度融合。

圖爲大會分論壇現場。 攝影 中國網心理中國記者 蘇向東
首次提出構建“道學心理健康學”
大量數據表明,在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普遍面臨着心理深層危機:存在性焦慮的蔓延、自我認同的模糊、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生命意義的虛空。儘管主流心理學提供了多種干預手段,但西方中心的理論範式過度依賴技術化操作,忽視了心靈的整體性與文化背景,導致心理實踐陷入“治標不治本”的困境,對於國人的心理干預更是存在諸多水土不服的問題。
中南大學道學與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呂錫琛教授首次提出構建“道學心理健康學”的設想:道學心理健康文化是通天達地、直指人心而又貫通古今中外的智慧,不僅被榮格、馬斯洛、海靈格等西方心理學家成功地應用於心理治療實踐,更能應對當下中國社會中存在的現代心理干預方法水土不服等諸多問題,應當從理論與實操互補、中西文化互鑑的視角,探索建立“道學心理健康學”體系。
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孔令宏在分析精、氣、神這三個內丹修煉基本要素的基礎上,把氣的概念與冥想相結合,提出有別於正念冥想的新概念——正氣冥想,賦予內丹修煉現代性質,方便其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國外進行傳播和學術研究。
最終能治癒心疾的是“自己”。崇道公學(國際)道教研究研究中心主任宋崇道認爲,莊子“心齋”作爲一種古老的東方哲學智慧,爲破解現代心理危機、彌補現有心理學範式不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獨特的解決方案。從傾聽自己的呼吸入手,進而達到內心的虛靜狀態,它不僅提供了一種超越感官和理性判斷的修養路徑,更指向一種心靈自由、與萬物共情、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爲現代人尋求內在平靜與和諧提供了深刻的啓示。
與會專家學者還創新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道學進行了現代詮釋與轉化。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李遠國結合西方物理學家卡普拉、系統科學家歐文·拉茲洛和量子物理等西方科學理論,闡發道學內丹修煉與神祕體驗的深刻內涵;上海華文羲和中醫診所主任肖豔、吳丁晟和山東航空學院副教授劉恆,結合西醫的實證方法和檢測報告數據,通過具體案例探討了道家情緒模式以及形、氣、神在快速降低癌胚抗原CEA水平案例中的應用及其效果,爲中醫臨牀治療和心理諮詢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南大學“道學與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揭牌

此次研討會上,中南大學道學與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正式揭牌運營,標誌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現代心理學,加速構建本土化、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力的心理學體系和心理學療法進入新階段。
據介紹,該中心將依託和發揮中南大學人文、醫學交叉研究的跨學科優勢,順應當代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潮流以及國民對心理健康的強烈需求,繼承和發展道學健心療心的理論和操作方法,打造集理論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訓、社會服務於一體的高端平臺,以創新模式匯聚海內外相關領域的人才和資源,爲推動中國本土心理治療模式和健康中國的建構,爲人類的身心健康貢獻智慧和力量。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主辦方供圖
中南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羅軍飛強調,研究中心的使命是搭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平臺,產出一流學術成果,同時要將理論研究轉化爲服務社會的有效力量,促進民衆的“身心康寧”,並以深厚的傳統智慧回應“健康中國”的時代課題,服務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心理中國網址:http://psy.ch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