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太明白,怎麼可能會有人和感情特別好的老朋友斷交的呢?
直到最近清理微信內存,發現一個很久沒聯繫的老朋友,心血來潮給她發了一條消息,沒想到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個巨大的紅色感嘆號——
我被刪掉了,怎麼會這樣呢?

她是我的高中學妹,走讀時租了同一間房子,兩家大人先熟悉起來,經常互送一些水果,於是我們兩個也這樣認識了,很快玩在了一起。
聊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彼此都在玩同一款遊戲,於是加上了遊戲好友,
假期的時候也曾徹夜不眠,連麥打了一晚上的遊戲,臨睡之前還要約上明天再繼續。
我畢業的時候,她接棒成爲了新高三,高考之前她來到我的班級找我,悄悄送給了我一束花,中間是一朵非常亮眼的向日葵。
畢業之後,我收拾了一書包的資料給她送了過去,包括老師整理的卷子、
我精心梳理的知識點、買來沒用上的教輔、還有很多空白的筆記本。

那是我們見到的最後一面,之後就各奔東西,我上大學、她讀高三,我漸漸在大學生活中交到了新的朋友,
她也有了新的遊戲搭子,偶爾線上遇到也只是匆匆打個招呼,就這樣慢慢走散了。
或許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朋友都是階段性的,小時候的感情沒辦法一鍵複製粘貼到長大後,
因爲不論是情緒價值還是利益交換,我們都沒辦法回到過去。
如果曾經的朋友把你刪了,那隻能說明你對對方來說已經失去了價值,這是江湖常態,無一例外。
認知資源的耗費
看到綜藝裏孟子義談到友情,覺得非常通透:
“當你的朋友說的一些東西,你發現好像是第一次聽說的時候,其實就是你們在走遠的時候。
因爲我們第一時間遇到很難過很不好的事情的時候,你肯定是有一個第一時間想去分享的人,
但是你跟這個人已經說完之後,可能過了一段時間,你再遇到那個很好的朋友的時候,你是真的不想再提這個事情了。
所以他就錯過了你一段人生中難過的事情,然後慢慢錯過的越來越多,你們就會越走越遠。”

我們和這些朋友們的人生,就好像是兩條偶爾相交的線,當你們兩個相交(成爲朋友)之後的某段時間裏,
這段關係也成爲了你們的“蜜月期”,無論是信息交換、資源交換還是情感支持的交換,都處於價值最高的時刻。
但是,當你們的生活軌跡不再交叉,如畢業、搬家、離職等等,讓你們失去了共同話題,
很多人開始聊天的時候還需要費勁解釋前因後果,讓他人明白你在說什麼——
久而久之,大腦潛意識就降低了這個人的分享優先級,你們之間的聯繫也就漸漸減少了。

這其實並不是說我們彼此之間的社交價值正在減少,而是一種本能的對於認知資源的浪費的規避。
所以,他人清除和你的聯繫方式,也有可能是在進行心理止損,進行對於情緒價值和認知資源的保護。
友誼的階段性
很多人覺得,小時候的友誼如果不走散該有多好?因爲小時候的友誼最純粹,
而長大之後的友誼總覺得摻雜了點別的什麼,讓人感覺無法交心。
可我要告訴你的是,其實長大之後,經過自己清醒的認知和篩選所獲得的友誼,纔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友誼。
爲什麼呢?
心理學家塞爾曼提出的友誼發展五階段模型之中,友誼的標準是隨着年齡增長和心理成熟度不斷變化的。

1.短暫遊戲階段(3-7):以共享玩具爲主要目的,關係並不穩定;
2.單向幫助階段(4-9):以自我爲中心,“服務於我”的纔是好朋友;
3.雙向合作階段(6-12):出現合作互惠行爲,但帶着功利性;
4.親密共享階段(9-15):友誼基於情感和信任而建立,並開始具有排他性;
5.自主共存階段(12-16開始,直到終身):友誼注重情感支持和身份認同,能夠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個體差異,並能長期維持。
童年的你,可以因爲一塊橡皮、一本漫畫和人做朋友;青年的你,可以因爲一時意氣、熱血上頭和人做朋友。
但是我們成年之後回看過去,你現在還覺得那些“友誼”是真正意義上的友誼嗎?
所以,我們才需要不斷篩選、不斷剔除階段性的朋友,不斷爲自己尋找最正確的那個情感支持和寄託。
別交朋友,交“搭子”
從“搭子文化”開始流行的這幾年間,它一直代表了一種非常功利性、非常敷衍的社交方式:
如果我們都喜歡打籃球,那麼就只相約一起打籃球,叫做“籃球搭子”,其他的生活互動完全不相互參與。
但我要告訴你的是,作爲一個成年人,我們最好的社交方式就是將自己的朋友變爲一部分一部分的“搭子”。
有專門相互交流情感的“情感搭子”,有一起喫飯分享美食餐廳的“喫飯搭子”,

有周末一起打扮得漂漂亮亮拍照出片的“拍照搭子”,還有一起吐槽身邊糟心事的“吐槽搭子”。
詹青雲就曾說過:“一個人長大以後,你的世界是板塊化的。我的朋友沒看過我直播,看我直播的朋友沒看過我工作。
我看球想找的搭子,和我看書想找的搭子,完全是不一樣的搭子。”
我們的人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人興趣愛好也不是隻有一個,所以,“階段性”纔是我們要接受的常態之一,
而我們要做就是,按照我們能互相提供給對方的價值,將我們的朋友分爲不同板塊的搭子。

這樣,才能確保你的人際關係不會因爲一個人的離開而被“腰斬”,更不會因爲向不同板塊的朋友傾訴時感覺疲勞而想要退出。
朋友的離開,不代表我們失去了全部的價值,你仍然是獨一無二、閃閃發光的存在,
只不過你們的相交點已經一去不復回,所以才漸行漸遠,不能回到最開始的過去。
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出現在我們人生中的人都自有其意義,他們帶來的回憶,也能成爲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而接下來的道路上,你又將會遇到更多的閃閃發亮的靈魂,並和他們一起接着走完你的更加精彩的後半生。
-The End -
作者-專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