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心智成熟,看這6點就夠了

由 簡單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11-04

《巖中花述》最近一期播客採訪了蔣勝男,裏面聊到一個點讓我印象深刻:

蔣勝男提到剛進入職場時看不慣很多事情,積壓了一些憤怒情緒,後來開始寫小說後這些情緒才慢慢得到疏解——通過寫作,她意識到現實世界的複雜性,也更能理解人呈現出的多樣面貌。

實際上,她描述了一種對於心智成熟非常重要的特質,即「容忍」的能力。

這裏的「容忍」並非消極壓抑,而是一種內心「容器」得到擴充的感覺,更能容納事物的複雜和不確定性,也更能接受情緒的不舒適而不急於作出反應。

心理學上有個對應的概念叫作「模糊容忍度」,由心理學博士 Frenkel-Brunswik 首次提出,是一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質,具有維度性——從對意義的簡單、二分、非黑即白的解釋(低模糊容忍度)到複雜、細緻且多面的解釋(高模糊容忍度)。

研究發現,這種特質是不同流派的心理諮詢都致力於幫助來訪者獲得的核心能力,因爲它是很多心理疾病和情緒困擾得以緩解的關鍵所在[1]。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概念入手,聊聊心智成熟常見的6個表現:

01

把事物「複雜化」

不急於得出結論

——多回答「我不知道」

現在邀請你跟我想象一個場景,你人到中年,有兩個孩子,有天突然發現伴侶出軌了,此刻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A:

▨「這些可怕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離婚了孩子怎麼辦,他們能承受嗎」

▨「男人果然沒一個好東西」

▨「我的餘生都會孤獨一人」

B:

▨「我不知道自己將如何應對,但我以前也經歷過困難的事情」

▨「我需要理解我們之間怎麼了,這件事意味着什麼」

▨「我不知道這段關係會走向何處,但我們會討論出一個結果」

▨「他做了糟糕的事,因此我對他感受很複雜」

A和B這兩種態度的核心差異就在於對模糊度的容忍能力,即「在腦海中保留複雜的社會心理信息,而不急於對其意義做出判斷或結論的能力」[1]

《 我,到點下班 》

無法容忍模糊度的人爲了獲得控制感,傾向於把發生的事情「簡單化」,迅速得出負面的、確定的(哪怕因此痛苦)的歸因和敘事。

而能夠容忍模糊度的人會尊重「複雜化」,更能看到目前處境的全貌和細微差別,就像一幅顆粒度更細、清晰度更高的照片——這意味着人會更容易保持開放的心態,承認「我不知道」,不急於做出結論,從頭腦中的想象回到當下。

「OK,讓我來試着理解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複雜化的過程本身就提供了一個情緒的緩衝地帶,讓人在面對突發(尤其是負面)事件時不急於作出本能的反應。

02

能容納

看似對立的想法和情緒

——同時愛和恨一個人

白雪公主、小紅帽和狼外婆、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那些童話故事嗎?

在我們小的時候,是通過童話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的——在這個世界裏,夢想會實現,結局很美滿,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

童話世界除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簡化了世界,把它變成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

而隨着漸漸長大, 我們會遭遇一些不滿足我們期待的事情,童話濾鏡逐漸破碎,我們意識到真實的世界很複雜,也漸漸能夠容納看似對立的情緒——

接受我們對父母的感情裏有愛也有恨(實際上任何一種極其親密的關係中通常都是愛恨並存的);看到這份工作裏有很棒的部分,也有糟糕的部分,並不矛盾;理解一個好人也會做很爛的事,一個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

《 浪漫的體質 》

事實上,這本身也是情緒的特點之一,一個關於混合情緒體驗的研究顯示,「同時感到高興和沮喪」是普遍存在的[2]。

比如你要入職一家新公司,這是一件好事,但你興奮的同時也會感受到焦慮和壓力;還有畢業晚會上的眼淚和歌聲,人們喜悅,但也悲傷。

而當心智尚未成熟時,接受看似對立的情緒是困難的,這也成爲很多內在衝突的源頭。

03

情緒的自動反應降低

——不輕易「炸毛」了

「情緒穩定」是這兩年很受推崇的特質,很多人誤以爲情緒穩定意味着不會感到悲傷、憤怒或焦慮。

事實上,它是指一種容忍負面情緒且不使其進一步惡化的能力,或者不因爲情緒作出「自動反應」的能力,心理學上稱之爲「情緒耐受度」。

舉例來說:當面臨壓力、痛苦等不舒適的情緒時,有人因爲無法忍受,只能採取自動反應,比如酗酒或跟家人大喊大叫。而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因爲可以容納負面情緒的存在,就有空間找到建設性的方式去處理情緒,比如和朋友聊聊或者慢跑。

《 苦盡柑來遇見你 》

這種能力還會影響個體,在面對關係中他人可能引發焦慮的情況時,如何選擇回應的方式。

比如當伴侶情緒不好指責你,或父母因爲一些事情爭吵,你可能也會變得反應過度、情緒激動、失去控制——幾乎是自動化地被捲入。這種人往往和還處於一種和他人未完全分化的狀態,因此他人的一舉一動都容易觸發自己的情緒。

而好的「情緒耐受度」意味着會有一個「暫停」的時刻,然後,你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做出回應、如何回應。也就是說,你不會輕易被周圍人的情緒牽引或控制,是一種在「暴風雨」中仍能保持冷靜的感覺。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心智成熟,人們常關注ta做了什麼,而有時候,一個人真正強大之處恰恰在於ta什麼都不做的能力。

04

忍受不確定性的能力

——懸而未決,繼續前行

如果說接受事物的複雜性、對立性以及痛苦情緒都是關於當下的,還有一種面向未來的「模糊容忍度」,即忍受不確定的能力,比如:

▨ 你和一個人出去約會了幾次,感覺很不錯,但你也不知道兩人到底是什麼關係;

▨ 工作上頻繁發生一些變動,迷茫自己會何去何從;

▨ 你希望對方給你一個明確答覆,卻只得到了「我考慮考慮吧」。

心理學研究者們稱之爲:對不確定性的厭惡(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指個體在面對不確定的情境和事件時,以無法忍受的方式(情緒上、認知上或行爲上)做出反應的傾向[3]。

《 凪的新生活 》

長大後會發現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隨處可見,很難有什麼事像小時候的試卷那樣,有明確的解題路徑和答案。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太確定即將發生的事。

因而缺乏對不確定性的容忍,會讓人持續活在焦慮和恐懼中,也因此它是很多心理疾病,比如廣泛性焦慮症 (GAD)、強迫症 (OCD)、抑鬱症和進食障礙診斷的重要風險因素[4],還常常導致認知和行動癱瘓[5]。

而「模糊容忍度」較高的人,安全感不建立在一個確定的答案上,他們往往能夠在懸而未決的狀態下嘗試繼續前行。

05

能和當下拉開距離

——站在全局、系統視角看問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處於低谷時,去一些較爲開闊的場景中時會感覺好一些,比如站在山頂,看遼闊的大海,我有一個朋友會在不開心的時候抬頭看雲。

實際上,這背後是另一個與「模糊容忍度」密切相關的概念——「全局視角評估」,也是一種有效的情緒調節方式,研究者將其定義爲:

能夠從更宏大的時間視角(比如該經歷在5-10年後的意義)、個人生活中更廣泛的目標與挑戰,以及人類體驗更廣泛的關聯性中,覺察自身負面經歷的複雜性[6]。

簡單來說,就是和當下發生的事拉開距離,以一種更疏離的視角去看待,內心的「容器」因此變得寬廣(就像大海和天空),也更容易接受事情的模糊和複雜性。

《 海街日記 》

這種複雜性還包括「系統」的視角,「系統論」是家庭治療的核心理念,倡導人們不要忽視個體背後的系統。比如一個不上學的孩子,背後的系統有一個家族、一個國家還有時代,它們可能都對問題的產生負有責任。

06

忍受消極的能力

可能比努力更重要

——成熟常常伴隨着「失望」

我曾經和幾位在接受長程心理諮詢的朋友聊起來,他們在諮詢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

大家都從不同視角談到了某種「失望」。原來很多困惑的問題是找不到答案的,很多痛苦沒辦法改變——這正是他們最初對心理諮詢的期待。

期待幻滅後,他們不得不學會「接受」,接受模糊和複雜就是生活的真相。事實上,這恰恰是他們在成長的證明——研究者們證實,心理治療中,效果最好的個體往往已經具有較高的模糊容忍度[1]。

這個特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我們的文化習慣「解題」,推崇積極品質,比如上進、努力、自律、勤勞、執行力……「躺平」在大多數語境中依然是個貶義詞。

人們忽視了,「容忍和接受」的能力背後蘊藏着的巨大心理韌性和資源,以及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其當下這個時代,經濟增長放緩,不確定性增強,努力不一定再有回報,年輕人紛紛放棄承諾,在各種situation中尋找暫時的親密和溫暖,忍受消極的能力可能比努力更重要。

而對一個不具備「容忍」能力的人來說,則會更容易陷入焦慮和內耗。這也是作爲普通人最需要練習的能力之一——「能力」意味着它雖然因人而異,但可習得,可鍛鍊。

《 內心強大的美女白川 》

有一天,當自我變得穩定、可靠,我們對自我有足夠的信心,或許就不會再爲生活的模糊和複雜性感覺困惑(甚至痛苦),反而能從中獲得一種寬慰。

原來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不可控、不可預料、不可再來,這也意味痛苦不可免除。

但好在,我們可以接受這個事實,與之共存,並更好地珍惜模糊和複雜當中,每一個讓我們感覺確定和幸福的時刻。

作者 寒冰

責編 羅文

頭圖/封面 《內心強大的美女白川》

參考文獻

[1]How Meaning Is Made: Ambiguity Tolerance as a Central, Operationalizable Concept for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2]Adler, J. M., & Hershfield, H. E. Mixed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and precedes improvements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2012). DOI:10.1371/journal.pone.0035633

[3]Leyro, Teresa M.; Zvolensky, Michael J.; Bernstein, Amit (2016-11-17).Distress Tolerance and Psychopathological Symptoms and Disorder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Among Adults.DOI:10.1037 /a0019712

[4]Jacoby, R. J. (2020),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In J. S. Abramowitz & S. M. Blakey (Eds.), Clinical handbook of fear and anxiety: Maintenance processes and treatment mechanisms (pp. 45–63).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Doi:10.1037/0000150-003

[5]Birrell, J., Meares, K., Wilkinson, A., & Freeston, M. (2011),Toward a definition of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 review of factor analytical studies of 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Scal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7), 1198-1208.

[6]Haner, M., & Rude, S. (2015). Establish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performance measure of big picture appraisal.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39(5), 709–719. DOI:10.1007/s10608-015-9688-2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