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廳小坐,聽到了旁邊一對母女的對話。女兒問:“媽媽,如果我到了30歲還沒結婚怎麼辦呢?”
媽媽說:“沒有關係呀,你可以結婚,也可以不結婚,但是千萬記住,不要嫁給一個太勉強的人。
因爲不結婚所面對的社會壓力,和嫁錯人錯所面對的生活壓力,根本就不是同一個等級的。
不結婚的時候,大家最多感嘆一句:怎麼成老姑娘了。但實際上各自有各自家庭需要操心的事,
根本就不會有人在意你結不結婚,你只要顧好自己就行了。

但是一旦嫁給一個錯的人,被迫和一個三觀不合、愛好不同的人去經營生活,這種錯位是根本讓人無法忍受的。
尤其是你還要和他再生一個孩子,從此之後這個羈絆就很難斬斷了。
你就要被迫和這個人綁定在一起,過完你的下半生,這種痛苦比不結婚的痛苦要翻好幾倍的。”
現在有很多家長,看着自己的孩子年齡漸長卻沒有結婚,急於壓着孩子低頭,讓其沿着傳統人生道路前進。
尤其是適齡的女孩,好像成爲了“老姑娘”,就是“丟人”“沒臉面”。

可他們卻不明白,結婚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只有那些有遠見的母親纔會忠告自己的女兒:“寧願不結婚,也別嫁給太勉強的人。”
一旦爲了“結婚”而“結婚”,和不適合的人在一起,那纔是你人生真正痛苦的開始。
不要因爲“現實”而妥協
經常聽到有人說:“你眼光別那麼高,現實一點、務實一點。”
好像擇偶不成功,全都是源於單方面的挑剔,而不是雙方的不匹配。
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永遠不要因爲“現實”而妥協,因爲那些你想要逃避的問題,終究會以另一種形式捲土重來。

你想要減肥,但此刻嘴巴卻瘋狂分泌口水想喫一頓大餐,於是你基於“現實”,
只喫了一條玉米,結果半夜餓得睡不着,起來點了五十塊錢的宵夜。
你想要買一件2000塊錢的大衣,考慮了很久覺得不能浪費那麼多錢,
於是將就一下買了一件200塊錢的,買回來穿了幾天後怎麼看怎麼不順眼,還是買了那件2000塊錢的。
你最近很是孤獨寂寞,有一個性格你不是很喜歡的朋友湊在你面前,你想着現實一點,將就着一起玩,
沒想到玩了半個月實在是玩不下去,最後還是掰了,身心俱疲地接着找下一個。
當你因爲“現實”而妥協,腦海裏一定是存着猶豫的,這個猶豫就是你無法忍受的那個因素。
別以爲這個因素會被你隱藏起來、按捺下去,它只會變成定時炸彈,在你忍不了的那天轟然爆發。

擇偶同樣也是如此,你會因爲一個深層的恐懼(家庭壓力、社會期待、孤獨、社會比較等等)而勉強選擇一個人結婚,
那麼這個深層的恐懼還會繼續逼着你生子、換工作、改變人生路徑……
這根本就是心理上的“綏靖政策”,妥協了一次,就會在接下來的人生中重演無數次,到時候,你的人生還會是你的人生嗎?
預期違背
我想,沒有人不會對未來的婚姻產生理想式的憧憬,特別是對於長期浸淫在偶像劇和言情小說裏的女孩來說。
你可能會想,未來的丈夫要誠實可靠,能夠給你帶來安全感;又或者要高大帥氣,看着就養眼;亦或者要性格霸道強勢,帶來心動的體驗。
然而,真正進入婚姻纔會發現,對方也是一個真實的“人”,也會打嗝放屁,會不修邊幅,會對最親近的人展現自己的缺點。

有了愛情的婚姻尚且能體會到落差感,更遑論是“勉強”的婚姻呢?
心理學中的“預期違背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在社交互動中會根據自己的期望或者過往的經驗來判斷他人的行爲,這就是“預期”。
當他人的行爲與我們的預期相違背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失望、
憤怒等等的不適感和落差感,這樣的感覺會對我們的人際關係起到破壞性的作用。
如果一個人因爲“現實”或“勉強”而進入婚姻,往往就會帶着模糊的期待感:
結了婚就好了吧?結了婚就會有人疼我了吧?結了婚就會幸福吧?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所以,我們不要對一段“勉強開始”的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就是一場豪賭,而你是身處局中不知道結果如何的賭徒。
只有對婚姻有着清醒的預期和理性的認知,你才擁有了幸福的基礎。
保護“關係自我”
在現代社會這個對於“情侶同居”並不敏感的時代,仍然有家庭在嚴防死守,將女生的所謂“清白”看得比天還重要。
對於即將踏入婚姻殿堂的人來說,其實情侶同居最大的作用不是增進感情,
而是讓你在日常相處中看清“這個人的真實面目到底是什麼樣子”。
很多人會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接受錯誤的教育方式、因而產生不健康的人格,即使其產生的過程是痛苦的,
但是他們因爲沒有接受過正常教育模式,還是會深刻內化這些錯誤行爲,並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這就是人格問題的代際傳遞,如果你和一個“勉強湊合”起來的人直接走向婚姻,
那麼可能根本沒有時間去了解這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過去是否有什麼沒解決的深刻矛盾。

這類人很可能在婚姻中重演不健康的行爲循環,而伴侶也會被迫捲入其中。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關係自我”,它指的是個體不僅會通過過去的經驗來塑造自我,還會通過社會關係的互動來塑造自我。
我們經常會收到他人的評價和看法的影響,如果有人認爲你很擅長做某事,那麼接收到長期的誇讚之後,你可能真的會變得擅長做某事。
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愛人如養花。”
但是,如果你匆匆忙忙、勉勉強強和一個不匹配的人結婚,你很可能在對方那些沒有被你察覺到的負面特質中,塑造出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自我”。
你會持續內耗、持續遭受打擊、甚至是失去自我。

所以,“不要勉強”是在告訴你,不要爲了他人犧牲掉你原本健康的人格和幸福的自我感受。
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它不應該是壓力之下勉強的結果,也不應該是順從他人期待的產物。
或許你正處於人生道路的岔口,看着朋友們一個個有了自己的歸宿,所以才充滿迷茫。
但請記住,婚姻就像穿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不結婚,你甚至可以赤腳走在路上,
但嫁給一個不合適的人,這雙鞋再怎麼硌腳,你也很難再脫下來了。
-The End -
作者-專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