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離世後,徐阿姨開始花大量的時間在讀書上。在閱讀中,中國文學家林語堂先生對人生無常的豁達態度很是擊中她的內心。
“人本過客來無處,休說故里在何方。隨遇而安無不可,人間到處有花香。”
57歲喪偶,活到這把年紀,徐阿姨終於在書中找到了老伴走後自己該有的人生活法,無非四個字“順其自然”罷了。
順其自然,是心無所恃,所以隨遇而安
在心理學理念中,有一個關於哀傷輔導的雙軌模型。它展示了健康的哀傷過程需要同時在兩個軌道上努力:
一是應對喪失的痛苦,二是重建未來的生活。
而“順其” 就是在軌道一上接納失去、允許悲傷的情緒自然流淌;“自然” 則是在軌道二上順應生命本身的節奏,

逐步恢復生活,從而在接下來的人生中爲自己找到新的意義和連接。
這放在徐阿姨身上,就是她在歷經喪夫的失去之痛後,將生活的重心轉向閱讀和關注自己的深刻內省中來,
這在心理學的視角中絕非消極的認命,而是順勢在心念與精神上達成了一種與自我、世界乃至生活和解的高級心理適應機制。
心理學家柯布勒-羅絲也提出哀傷具有五個階段性,即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最終到達接受階段。
徐阿姨領悟到的“順其自然” 正是“接受” 階段的昇華與現實落地。
它意味着不再與無法改變的事實搏鬥,而是平和的接納,並在此基礎上繼續生活。
順其自然,是人到晚年,學會放下控制感
其實在過去幾十年的生活中,徐阿姨的老伴一直是個很能折騰的人,從編制內下海經商,到看好房地產發展藉資炒房,
再到晚年又在折騰基金證券,長期在不確定的未來中賭一個確定性的成功,讓徐阿姨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壓力很大。

“我家老頭子這輩子都在幹些風險很大的事,逼得我曾經在生活中變成一個非常需要找到安全感的人,
我對日常生活的控制一度到強迫症的程度,大到每個月的收入開支預算,小到每天什麼時候起牀睡覺,我都需要有一個固定的安排。
但現在我學會把這種越來越難滿足的控制慾放下了,就像我幾十年來管得了老伴喫飯睡覺,但也管不到人總要生老病死。
反而現在我順其自然地好好去過我的每一天,看書、做飯、遛彎、睡覺......

不僅生活輕鬆了很多,大家都說我看着整個人也重新精神起來了。”
徐阿姨的經歷,正好也能給身處經濟下行時期的我們一個最好的啓示。
在這個公司隨時倒閉,員工隨時失業的時代,生活中有太多無法控制之事。
在這種大環境的不斷變動中,拿出“順其自然”的態度,轉而來培養出一種心理靈活性,
即根據環境的變化靈活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期待,會對我們熬過這場經濟轉型週期起到很大的幫助。
實踐“順其自然”的智慧,就是要專注於當下所能做之事
事實上我們所有人的生命都是一個不斷得到與失去的過程。大環境的經濟起伏,人生事業的起起落落都將如同四季更迭,
“順其自然”就是教會自己好好與變化共處,在每一個當下找到心靈的片刻安穩。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每個人的肩頭上都是一座大山。”面對關於國家與未來的宏大敘事,我們普通人真正能做到的就是專注於當下所能做之事。
在生活中照顧好自己,在事業上保持行動力,在業餘時間維持社交,培養興趣,人人發揮天賦,

保持身心健康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已然完成了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了。
我國著名作家楊絳先生,在晚年相繼經歷了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鍾書的離世。
但她仍能像徐阿姨一樣,將對世人來說難以宣泄的悲痛融入到日常的思念與工作中,並在其回憶錄式的散文集《我們仨》中寫道,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深刻理解了世事無常的真諦,“順其自然”四個字正是一個人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真誠與勇敢,

它讓我們學會接納與放下,用更從容的姿態來實現羅曼·羅蘭的那句名言,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順其自然”本該是人到晚年曆經滄桑後洗練通達的智慧,但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的分享,
大家都能將以這個理念爲支點,重現照亮我們對生活的熱情。
-The End -
作者-阿然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