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了就別帶孩子出門?還真不是老一輩多心,3個原因父母聽一聽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29

喫完晚飯,帶女兒一起下樓散步。剛到小區門口,就碰到一位鄰居奶奶,她笑呵呵地說:

“怎麼天都黑了,還帶娃出來轉?小孩子晚上別總往外跑,不好。”

聽到這話,我當時心裏還挺不服氣的。

現在天熱,太陽白天毒辣得很,不就晚上涼快纔出來走走嘛,怎麼還不讓出門了?

可回家後我翻了不少資料,才發現:老一輩這句話,還真不是瞎操心。

很多事情,看似無害,但站在孩子的身心發展角度去看,確實值得我們警惕。

尤其以下3個原因,父母聽一聽。

一:孩子天黑出門,更容易害怕

你有沒有發現,小孩子到了晚上,好像情緒會更加敏感一些?

有的孩子白天好好的,到了晚上就開始“作”,一會兒要這,一會兒鬧那,尤其是在外面,情緒波動更大。

其實,這背後,是孩子的“安全機制”在起作用。

因爲黑暗代表着未知和危險,而孩子又天生沒大人這麼有安全感,到了晚上,他其實會更害怕一些。

尤其是6歲前的孩子,他們想象力豐富。若看到什麼嚇人的繪本、電視,一到晚上,尤其是黑暗裏,就容易胡思亂想。

就像女兒小時候,有次晚上走到小區綠化帶附近,她突然一把抓住我說:“媽媽,那裏有個大蜘蛛,我害怕?”

我一看,其實是樹枝投下的影子,可她就是非常害怕,非得讓我抱起來快走。

孩子對黑暗有天然的敏感,一旦出了門,面對陌生的環境、昏暗的光線、奇怪的聲音,他們就容易變得膽子小起來。

尤其是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更容易焦慮、恐懼,甚至失控大哭。

這就解釋了,爲什麼有些孩子晚上出門一趟,回家就不好哄,睡覺前還鬧騰、哭鬧、難入睡。

二:節奏被打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類最自然的生物節律。而孩子,尤其是幼兒,他們的生物鐘更脆弱。

他們更需要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和身體節奏。

天黑以後,孩子若還在外面跑、鬧、玩,光線刺激+情緒興奮,會打亂體內節律。

我女兒3歲那年,有陣子特別喜歡晚上去超市逛,回來後總要鬧騰到十一點才肯睡。

起初我還以爲只是興奮,後來發現,她白天總是沒精神,晚上也老做噩夢。

後來我就強制晚飯後不出門,安靜玩會就準備睡覺,她才慢慢恢復正常作息。

很多家長可能以爲孩子熬夜無所謂,反正第二天可以睡懶覺。但問題是:

如果晚上頻繁外出,打破節律,孩子的睡眠淺、入睡晚,不僅影響生長激素分泌,還影響第二天的情緒狀態與專注力。

一個晚上出門“玩嗨”的孩子,第二天多半注意力渙散、脾氣暴躁、胃口也差。

而且,長期如此,會影響大腦發育、情緒管理和學習能力。

三:過度刺激,容易“假興奮”

你見過那種晚上九、十點鐘還在商場、夜市瘋跑的孩子嗎?

一會兒喫東西、一會兒騎車、一會兒大喊大叫——看着精力旺盛,其實大多是“假興奮”。

孩子在很累的狀態時,容易出現“反常性興奮”——也就是說,明明已經累了,但表現卻是興奮、瘋跑、鬧騰。

這其實,是他們身體在釋放“緊張”與“疲勞”的信號。

我們大人累了會打哈欠、無精打采,而孩子不會表達,他們只能通過“鬧”來釋放情緒。

尤其是在夜晚環境下,五光十色、喧囂熱鬧,大腦受到大量刺激,就更容易產生這種“假興奮”。

你可能會覺得孩子怎麼像“打了雞血”,實際上,他的身體可能已經累得不行了。

就像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困得不行的,但大腦還很興奮、睡不着一樣。

次數多了,孩子的身體會喫不消。

四:不是不能出門,而是要“有節制”

當然,並不是說,孩子到了晚上就該“關在家裏”,完全不能出去。

我也理解很多家長,白天上班,下班以後纔有時間陪娃出門走走。

只是,這“走走”,也要掌握節奏。

以下幾點,我們可以作爲參考:

①儘量在天黑前完成戶外活動

太陽還沒完全下山的時候,外面光線足,氣溫也比較舒服,這時候,我們可以帶孩子出去散散步、運動運動。

②儘量去“安靜”的地方

如果我們要帶孩子晚上出門,儘量別去太吵鬧的地方,比如商場、超市、熱鬧的大街上。

這些地方,光線強、聲音雜亂,容易擾亂孩子的神經系統,讓他過度興奮,身體勞累。

③ 回家後幫助孩子“放鬆”

如果實在是帶孩子去了熱鬧的地方,回來後,我會讓她洗個熱水澡,有時間的話,讓她泡個熱水澡,放鬆身體。

然後睡前再講一本繪本,幫助她安靜下來。

這樣,她會更容易靜下來睡覺,而不是一直處於興奮狀態。

你會經常帶孩子晚上出門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