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身上的3個特徵,是孩子變優秀的“催化劑”,你若有就恭喜了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7-28

週末在小區遛彎,聽到樓下的張姐在吐槽自己老公:

我家那位,孩子出生到現在,換尿布能讓孩子哭,衝奶粉總會燙到嘴。

輔導作業更絕,直接說“這題我不會,找你媽去”。

看來,養孩子這事兒,還得靠媽媽啊。

也許,不少人都對這些話,並不陌生。

尤其是這幾年,“喪偶式育兒”、“雲伴侶”、“爸爸帶娃等於坑娃”的段子層出不窮。

就好像養育孩子的主場,永遠屬於媽媽一樣。

但是你知道嗎?北師大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

父親身上的某些獨特特質,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遠超“會不會帶娃”本身。

它們像是隱形的“催化劑”,能悄悄託舉孩子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尤其是以下的3個特質,更會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你家老公身上若有,那就恭喜了。

01.穩定的情緒,是孩子一生的“安全錨”

朋友小夏的女兒樂樂,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小學考試失利也能很快調整。

就連老師都誇她“心理韌性像是小彈簧”。

每次向小夏請教育兒祕訣,小夏總會說:“哪有什麼天賦,全靠孩子爸爸”。

樂樂爸爸是個程序員,平時雖然話不多,但有個“超能力”:

無論再累再煩,工作壓力再大,只要一回家,臉上的焦躁和疲憊就會被按下暫停鍵。

有次樂樂媽加班晚歸,他一個人帶娃做輔食,手忙腳亂下,打翻了粥鍋。

結果第一反應不是抱怨,而是蹲下來安慰受到驚嚇的女兒。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作“情緒容器”。

其中有一段提到,孩子會把父母的情緒當做“晴雨表”。

而穩定的情緒能讓孩子確信,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是被接納的。

在《父親參與育兒與兒童發展》的研究中,更是明確指出:

父親的情緒穩定性,直接影響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所以,那些從小在“爸爸很少發火”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

未來無論是面對職場壓力、親密關係矛盾,還是生存考驗,往往更從容樂觀。

就像兒童心理學家西格爾說的那樣:

爸爸的冷靜,是孩子探索世界時最踏實的底氣。

同時,也是孩子未來追求卓越與成功的基石。

02.愛折騰的勁頭,是孩子打開世界的鑰匙

表姐的兒子小悠,剛上小學三年級就拿了機器人編程比賽獎。

有次我問他,你怎麼會對編程感興趣的?

結果小外甥說:“都是跟我爸學的”。

說起來,表姐夫沒什麼高學歷,工作是修家電的。

平常家裏電視、冰箱壞了,他就搬個小馬紮坐地上鼓搗.

小外甥呢,也有樣學樣,每天把玩具、機器人拆的四分五裂。

也正因如此,表姐夫身上那股“愛折騰”的勁頭,慢慢地像一顆種子,種在了小悠心裏。

心理學中的“父親效應”研究發現:

父親更傾向於帶孩子嘗試“非日常”的活動,比如爬樹、抓蟲子、拆玩具.

甚至用紙箱造城堡等等。

而這些看似“破壞”的行爲,實則卻在悄悄培養孩子的探索欲與創造力。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所曾追蹤了2000名兒童,結果發現:

父親經常帶着進行“冒險類遊戲”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中更擅長解決複雜問題.

同時,在職場上也更願意挑戰新領域,

這是因爲他們從小就知道:遇到問題,動手試試說不定就能解決。

就像作家劉墉所說:

爸爸的有些看似“不靠譜”的行爲,卻恰恰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

而這些,在提升孩子認知的同時,也讓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03.“有底線”的溫柔,是孩子人生的“定盤星”

今年高考成績一出來,鄰居楊大哥就報喜說自己女兒考上了985。

我們小區很多家長都誇孩子自律優秀,但實際上,楊大哥的育兒經,可能更值得我們細品。

比如,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他對女兒的要求只有兩條。

第一,可以玩,但10點前必須回家。

第二,可以買喜歡的東西,但每月零花錢固定。

有一次,女兒偷偷熬夜追劇,第二天險些上學遲到。

他沒打沒罵,只是把手機收走,淡淡的扔下一句話:“我們說好的規則,是你自己定的,對吧”?

發現沒,這種“有底線”的溫柔,正是父親特有的教養智慧。

在《發展心理學》中指出:

父親在育兒中更傾向於建立清晰的規則邊界。

而這種“權威型”的互動模式,能幫孩子建立更穩定的內在秩序。

簡單來說,就是在這種教養模式下長大的孩子,清晰的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如此一來,學習的自律性和對自我的要求,當然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當孩子內心有規則意識,他們長大後也更加自由。

因爲他們不用花一輩子的時間,和“越界”的慾望較勁。

而這類孩子,往往目標明確,且能堅持到底,獲得成功的概率,也將大大增加。

其實,很多人提起爸爸帶娃,都是帶着質疑和嫌棄的目光。

但事實上,養育孩子從不是媽媽的“獨角戲”。

爸爸的參與,可能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在場”。

哪怕他做起什麼事情來笨手笨腳,但只要他願意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瘋、一起探索、一起守住規則。

那麼這些特質,就會像種子一樣,在孩子的生命裏生根發芽。

所以,作爲媽媽這個角色,不妨多給爸爸一些試錯的空間。

唯有這樣,才能給孩子的未來,拓展更大的空間,埋下優秀的伏筆。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