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她女兒放學回來,眼眶紅紅的。
我問:“怎麼了?”
她說:“女兒低着頭問我,‘媽媽,爲什麼他們都不跟我玩?’”
孩子在玩耍時被排斥在外,心裏肯定不是滋味。我們大人聽了,也會替孩子難過。
不過,我們會經常假裝沒事,安慰他:
“不玩就不玩唄,你找別人玩嘛,自己玩也行啊。”
孩子雖然當下不說話了,但我們心裏其實清楚,這種事對一個孩子來說,不是那麼容易翻篇的。
孤立、排斥、被忽略,這些都是社交裏的“隱形傷害”。
它不像考試失利,成績單上有分數,下次努努力就好;也不像被批評,有明確的矛頭,下次避免就好。
它很難講清楚,但對孩子心理的衝擊,並不輕。
當孩子說“媽媽,他們不跟我玩”時,有遠見的父母,會告訴他3句話。

一:“關係,不是討好出來的”
很多孩子,第一次在人羣裏感覺到“邊緣化”,往往是因爲太努力想融入了。
明明不喜歡某個遊戲,卻硬着頭皮去玩,只是因爲“大家都在玩”;
明明被搶了玩具,卻不敢說“不”,只怕一說就會被嫌煩。
他們以爲,只要配合大家的喜好、把自己變得“好相處”,就能留在圈子裏。
我曾看到一個小女孩,跟幾個大一點的孩子一起玩。
別人說什麼,她都附和說“對”,別人要她做什麼,她都點頭說“好”。
等到她想說一句自己的主意,另外一個孩子隨口懟了一句:“你別說話,真煩人。”
她一下就安靜了,眼睛裏的光,立馬暗下來。
她媽媽看見後,拉着她說:“不開心的話,我們就回家吧。”
女孩默默跟着媽媽走了,可我想,那個孩子心裏,可能已經悄悄對自己說了:
“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他們不喜歡我?”
這種情況,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
“不是你“做對了”,大家就會喜歡你的。
任何一段關係裏,你都不是必須“低人一等”地存在。
如果靠犧牲自己的感受,來留在一個羣體裏,那這個羣體,並不值得你這麼做。”

二:“你感到孤單,不代表你有問題”
有時候,孩子一個人玩,我們大人第一反應是擔心:是不是他不夠外向?是不是不會交朋友?是不是不合羣?
但其實,這些想法,本身就是個誤區。
我家樓下有個小男孩,長得很乖巧,一見人就很禮貌地打招呼,但我就是很少看見他跟別的孩子一起玩。
我有次忍不住問他奶奶:“孩子是不是不喜歡跟人玩啊?”
奶奶說:“不是他不想玩啊,是別人不帶他玩。”
後來我發現,這個小孩並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比一般孩子更安靜,敏感。
別的孩子在草坪上跑着鬧着,他就在一邊靜靜地看螞蟻搬家、擺弄小石子。
有一次,我主動陪他玩了一會兒,問他:“你怎麼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呀?”
他歪着頭,想了一會兒纔回答我:“因爲我覺得,他們玩的那些沒什麼意思,但我玩這些,他們又覺得沒意思。”
我聽完突然就明白了:很多時候,孩子孤單,並不是因爲他有問題,而是因爲他還沒找到“合拍的人”。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喜歡追跑打鬧,也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融進那些熱鬧的小團體。
我帶布妞也是,之前在小區裏,她有個一直玩的玩伴,兩個女孩子幾乎不去室外玩,只在室內玩過家家、布娃娃。
但她們玩五天有三天會吵一次,然後好幾天都不玩。
一開始,我也會想,是不是布妞交友、說話、處理方式有些問題?會不會是布妞不愛動不喜歡去室外玩,才容易有矛盾?
但回老家後,我驚訝地發現,她跟老家一位小夥伴,天天都能玩到一塊,而且基本都是室外蹦跑、打鬧,玩到不想回家。
這時我才發現,“孤單感”並不意味着,這個孩子有問題,它更可能說明的是:
孩子已經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在關係中的感受,開始明白,什麼纔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相處方式。
我們真正該告訴孩子的是:
“你一個人玩,不代表你哪裏不好。有些人喜歡熱鬧,有些人喜歡安靜,你只是有自己的節奏。”
我們還可以引導他找到同頻的人,比如:
“要不,咱們下次留心看看,有沒有哪個小朋友,也是一個人玩、也在觀察小蟲子、看花看草的?你可以試着去問一句:‘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

三:“你有選擇和誰在一起的權利”
很多孩子以爲,交朋友就是:我要合羣、要被喜歡、不能“被剩下”。
所以即使跟一些人玩得很不開心,也不敢離開。
他們心裏會想:“不跟他們玩,我就沒人玩了。”
可是孩子不知道——其實,你不是“只能被選”,你也可以“自己選”。
你可以選擇,不參與讓自己不舒服的遊戲;可以選擇,不靠近那些總是取笑自己的人;可以選擇,尋找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有個媽媽跟我說,她兒子天天跟一羣孩子玩,但那羣孩子經常欺負他、讓他當“跑腿的”,一不聽話就不理他。
她勸兒子:“別跟他們玩啦。”
孩子說:“可我不跟他們玩,就沒人跟我玩了啊……”
後來老師留心了一下,發現另一個角落有個孩子也很安靜,不怎麼參與主流的“圈子”。
老師試着讓他們當同桌,結果他倆,竟意外地合拍。
原來,他不是“沒人可選”,只是還沒發現,自己也有“主動靠近別人的權利”。
我們常說孩子要有“社交能力”,其實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他們有“社交選擇的權利”。
他不是隻能被動等待,而是可以主動選擇:我願意靠近誰,我希望怎樣被對待,我不喜歡什麼樣的相處方式。
不是每一個“圈子”,都值得你擠進去。
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找到那個能讓你自在、讓你舒服的方向。
孩子只有知道他有“選擇”的權利,纔不會在每一次被冷落、被拒絕之後,把傷害都歸咎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