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聊天時,一位寶媽說了這樣一件事。
她女兒跟同學出去玩,回來有些不開心,說:
“媽媽,我同學都在說品牌的衣服。她們說我穿的是便宜衣服,是地攤貨,不是‘名牌’,還笑我。”
女兒心裏有些不平衡:“媽媽,爲什麼別人能穿名牌,我卻穿便宜的衣服呢?”
如果孩子這樣問你,你會怎麼回呢?
當時在的幾位家長,有的說:
“這麼小,懂什麼名牌不名牌,可不能讓孩子形成攀比的心。”
也有的說:“別理她們,有的穿就不錯了。”
孩子問“爲什麼別人穿名牌,我穿便宜衣服”,這說明,他開始用“價格”去衡量“自己”,開始質疑“我爲什麼和別人不一樣”。
如果我們能正確引導,就會幫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以後少走彎路。

一:孩子更在意的,是“被接納”
孩子在6歲以後,他的圈子,逐漸從家庭,轉向了同學、朋友。
這時候,身邊同齡的人看法,就對他至關重要。
他希望自己能受歡迎、被同齡人接納,也希望自己和同齡人差不多,不會因爲“不一樣”而被排斥。
如果孩子身邊的同學,家境都差不多,那平時穿什麼、用什麼,對他來說,就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如果,孩子身邊的同學朋友,喫的、用的都價格不菲,那麼,他也會在意這些外在的東西。
因爲,當同學們都在聊最新款的名牌衣服、鞋子,在用流行的鉛筆盒、書包,而他聽都沒聽過時,無意識地,他就會覺得自己“不一樣”。
並且,他還可能會有些小小的自卑。
如果孩子形成了對物質錯誤的觀念,那長大以後,他可能就會很在意“面子”,甚至形成攀比、虛榮的性格。
所以,當孩子開始關注物質時,我們就要好好引導,幫他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二:寶媽回答堪稱教科書
我們回到開頭寶媽講的這件事,當時,她是怎麼回答的呢?
她沒有第一時間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沒有說教,而是這樣說:
“寶貝,你今天被人說穿的是便宜衣服,是不是覺得自己好像比別人‘差一點’?”
女兒點點頭,說:“她們都穿得很漂亮,我感覺自己不是她們的朋友了。”
於是寶媽繼續說:
“你知道嗎?這世界上的衣服,有的貴,有的便宜,但不管多少錢,它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保暖、遮體、保護我們。
價格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價值,真正讓人喜歡的,是你的性格、你的行爲,還有你是不是一個溫暖、勇敢的人。”
寶媽還跟女兒說了自己小時候的事。
“小時候因爲家裏窮,我穿的是媽媽縫的衣服,有時候會被鄰居小孩笑是‘破布袋’。
但也正是那段時間,我懂得了:‘再便宜的衣服,也能穿出乾淨體面;再富貴的穿着,如果伴隨着驕傲刻薄,也會讓人避而遠之。’
穿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誰。”
孩子6歲以後,就會通過生活中重複出現的細節,建立起“我是誰”“我想成爲什麼樣的人”的認知。
如果我們在面對物質差異時,總是用“沒關係”敷衍、用“講道理”壓制,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從此默認:
窮=丟人;
有錢=受歡迎;
沒名牌=不配被喜歡。
而如果我們能夠在那一刻,蹲下來,認同他的委屈,然後一起討論“人真正的價值”,那孩子會成長得比我們想象中更強大。

三:別怕孩子“羨慕虛榮”
其實,孩子說出“爲什麼別人穿名牌”,也未必就是“拜金”。
他只是看到了現實中的差異,然後自然地提出疑問。
很多時候,是我們大人自己把這份“羨慕”曲解成了“虛榮”,然後慌不擇言地堵住孩子的嘴。
教育的本質,不是躲避問題,而是引導孩子看清問題背後的本質。
我們不怕孩子想穿名牌,怕的是——他以爲只有名牌才值得被喜歡。
如果從小不建立清晰的價值排序,孩子很容易迷失在“價格=身份”的誤區裏。
舉個例子:
孩子想買500塊的名牌鞋,你說:“穿這個才能不掉價。”
他考試有進步,你只是說:“又沒考第一,有什麼可驕傲的?”
他主動讓座、幫老人提東西,你一句話也沒提。
久而久之,他就會覺得:“被人羨慕的東西最重要。”
反過來:
他想買貴鞋,你問:“你是想舒服,還是覺得大家會注意你?”
他幫助了同學,你肯定他:“媽媽爲你善良感到驕傲。”
他說了誠實話,你鼓勵他:“做真實的自己最棒了。”
那麼他就會知道:“我是誰,遠比我穿什麼重要。”

四:當孩子質疑貧富差異時,我們怎麼做?
當孩子看到物質上的差距,並提出這種質疑時,我們不妨這樣做:
①不否認、不打斷,接住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說出“別人穿名牌,我穿便宜衣服”,他是帶着情緒來的。
第一步,是讓他知道:
你的感覺媽媽聽到了;
你並不是錯的;
有委屈、有羨慕,是正常的。
唯有被接納,孩子才願意繼續說、繼續聽。
②順着話題,傳遞正確的價值排序
我們可以問他:
“你覺得她穿得好看,那你覺得她人怎麼樣?”
“你有沒有發現,有的同學穿得很好看,但不願意和別人分享?”
“你有沒有見過,穿得普通卻很受歡迎、很聰明的人?”
慢慢引導孩子把注意力,從“價格”移到“行爲、性格、能力”上來。
這是一種轉移關注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理解中重建自己的“標準”。
當孩子的注意力,不再放在“價格”而是自身“價值”上,他就在物質裏,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