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外面回小區時,碰到鄰居一位寶媽和她剛上一年級的兒子,兒子坐在花壇邊,一邊刷視頻一邊啃着零食。
當時有點晚了,我有些驚訝:“這個點孩子還沒回家啊?”
寶媽有些無奈地說:
“他一到晚上,就精神十足,要他睡覺他就說睡不着,不到十一點不會躺牀上去。”
接着,她又補了一句:“從上幼兒園開始就這樣了,習慣了,不知道小孩子精力怎麼這麼旺盛。”
我聽完這句話,心裏真替孩子捏了把汗。
很多父母都以爲,孩子晚睡只是睡得晚一點而已,白天照樣可以玩、可以學,沒啥大問題。
但真相是——孩子長期晚睡,不只是“晚點睡覺”這麼簡單。
它可能會讓孩子在3方面落後於同齡人。

一:身體發育受影響
研究發現,孩子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峯,集中在晚上10點到凌晨2點。
而這個激素,正是孩子長個兒、增強免疫力、修復身體的關鍵。
晚睡的孩子,往往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段”。
你以爲孩子第二天睡到八九點就能“補回來”?
其實並不能。
因爲生長激素的分泌,不僅跟睡眠時長有關,更跟睡眠節律有關。
就是你的身體到了那個點,才自動“開閘”分泌激素,錯過了,就沒有了。
有位醫生朋友跟我說,她遇到的好多小學生,每年體檢時,個頭明顯比同齡人矮一截,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長期晚睡。
而且更可怕的是,睡眠不足的孩子,免疫力差、感冒多、記憶力下降,整個人常處於“疲憊但興奮”的狀態——表面瘋玩,實則身體很喫不消。
我女兒上小學前,也一直跟着我們晚睡,直到她連續兩個月反覆感冒,老師也說她注意力不集中,我才警覺起來。
從那以後,我調整了她的作息,嚴格執行“9點前入睡”的底線,孩子整個人的狀態都不同了。
規律作息,對孩子的身體,真的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脾氣變差、易暴躁
我在小區遇到那個男孩,晚上11點睡,早上6點起。
當時聽了,我都驚呆了:大人每天睡7小時都不夠,何況是孩子?
有研究指出,6-12歲的兒童,每晚最少應睡足9-11小時,才能保證情緒穩定和心理健康。
晚睡,意味着孩子的大腦,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這會帶來兩個明顯後果:
①情緒波動大,容易焦慮、易怒;
②缺乏耐心,無法控制衝動。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喫飯,她兒子因爲飯菜太燙而突然摔筷子、大哭,我們都被嚇了一跳。
後來聊起來,才知道他最近迷上了看短視頻,每天非要看到十點多才肯睡,早上被吵醒就一肚子火。
你看,孩子的“脾氣暴躁”,很多時候,不是因爲性格,而是睡眠出了問題。
當我們發現,孩子變得“難管”、“不聽話”、“總鬧情緒”時,可能已經和晚睡習慣“綁定”許久了。

三:注意力變差
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錯覺:
“孩子白天挺精神的啊,成績也沒太大變化。”
但如果你細看,就會發現:孩子上課容易分心、寫作業拖拉、對學習興趣降低。
這些微妙的變化,其實都跟“睡眠質量”有關。
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
孩子每晚少睡1小時,第二天的專注力下降25%,邏輯思維能力下降30%。
而且這種“傷害”,在日復一日的晚睡中,會越來越大。
我們都知道,大腦的信息整合和記憶鞏固,主要發生在深度睡眠階段。
深度睡眠不足,孩子白天學過的知識,很難“搬運”進長期記憶。
這也是爲啥有些孩子“怎麼都記不住”、“背了就忘”、“做題總是粗心”。
表面看是學習問題,背後卻可能是睡眠出了大問題。
畢竟,大腦都沒休息好,又怎麼集中注意力幹活呢?

四:孩子晚睡的背後,可能藏着3個信號
說到這,可能有些家長會問:我也不想讓孩子晚睡啊,可他就是拖拖拉拉,躺牀上一個多小時都不睡,怎麼辦?
這可能不是“賴牀”那麼簡單,而是以下幾種情況:
①情緒未釋放完,心裏藏着事
如果孩子白天被批評了、作業沒寫完、和同學吵架、考試考砸了……
這些情緒沒被處理掉,孩子就會“延遲入睡”。
有的孩子不是不想睡,而是“睡不着”——大腦還在高速運轉,心裏還在“回放”白天的事。
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閉眼,而是幫他“清空情緒”。
我習慣每天睡前跟女兒聊五分鐘——今天過得開心嗎?有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有沒有哪個時刻讓你特別委屈?
當孩子把心事說出來,他才能真正安靜下來,安心入睡。
②缺乏睡前儀式感
有的孩子十點還在看動畫、玩遊戲、跳沙發,然後你突然說:“快點去睡覺!”
這樣的“斷電式”入睡,大腦怎麼可能馬上切換到“睡眠模式”?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過渡時間”。
比如提前30分鐘關掉電子屏幕、洗澡、講故事、拉窗簾、打開牀頭燈……形成固定的流程。
大腦會慢慢形成條件反射:只要進入這個流程,就該“關機休息”了。
③父母的作息影響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最愛模仿的,不是老師,不是朋友,而是我們父母。
如果父母每天晚睡刷手機、追劇、燈光通明,孩子怎麼可能安心睡覺?
“養成早睡”的第一步,永遠是:父母先躺下。
家庭作息,是孩子作息的底板。你不規律,他也很難規律。
你家孩子一般幾點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