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

王人平
著名兒童教育學者,長期致力於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和父母自我成長的研究和實踐。“人平陪你走世界”成長營創始人,新浪微博知名“教育博主”,曾爲多家育兒雜誌的專欄作者。
人工智能(以下簡稱AI)迅猛發展,除了重塑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外,也正在重塑親子關係。記得我小時候,父母因爲知識和經驗的優勢而擁有絕對的權威。
但今天,AI大大降低了知識獲取的門檻,孩子幾乎可以和父母同步獲取信息。在很多領域,孩子甚至比父母懂得還多。這就要求父母必須發展AI思維,應對時代挑戰。
01
當父母擁有了AI思維
AI思維是一種融合數據洞察、創新應用、持續優化等理念,藉助AI相關知識和技術來理解和解決問題,更智能和高效地處理事務、作出決策的思考方式。
AI思維能夠幫助父母對教育的本質有更深刻的洞察和堅守。家庭教育的目的首先指向“學以成人”,即確保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精神獨立,然後方是成才、成功。
然而,長期的應試教育和單一的評價方式,導致很多家長把“育分”看得比“育人”更重要。結果,還沒走進大學,孩子就已經未老先衰,甚至生無可戀。
隨着AI飛速發展,我們進入了一個隨時需要學習、隨時可以學習的時代,以知識的記憶、存儲和應試爲目的的教育正在失去意義,教育的變革方向已經轉向重新發現“人”的價值。
好奇心、直覺、審美、玩耍、遊戲、提問、創造力、意義感等品質和能力越發重要,它們是讓人成爲人、有別於智能機器的關鍵所在。
父母要回歸教育“學以成人”的本質,不要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要儘可能激發出每個孩子的獨特天賦、熱情和生命力,把孩子培養成既有別於智能機器,又能與智能機器深度合作的“人”。AI越是發展,人性越需要自由綻放,教育越需要回歸到“育人”。
AI思維能夠助力父母自我學習和成長,收穫解決育兒問題的新視角和新方法。以往被父母問到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的各種問題時,我會盡己所能耐心解答。但現在,我會建議父母去問AI。
我測試過,AI給出的答案和建議比我給的更系統、更全面、更專業。不僅能針對父母的問題給出具體建議,還能引申到背後涉及的心理學、腦科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和原理。
在我看來,相較於看育兒書、聽育兒講座、諮詢專家,諮詢AI更便捷、更科學,成本也更低,還能夠幫助父母更好地學習養育知識和技能。當然,知道與做到之間還有很長距離,但比什麼都不懂好得多。懂是愛的基礎和前提,因爲了解和懂得,父母就會多一些選擇和從容,少一些擔憂和焦慮。
AI思維的一個特徵是持續優化、不斷迭代。這也提醒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就像AI模型的迭代升級,要敏銳捕捉孩子的變化,契合孩子的心智水平和成長軌跡,靈活調整教育方式。例如,在孩子年幼時,陪伴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對構建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意義重大。
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如果父母還是天天圍着孩子轉,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將不再是愛,而是壓力和困擾。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榜樣,是有自己生活、活出自身生命意義的父母。

02
當功課輔導被AI替代
在孩子上學後,影響親子關係最大的因素往往就是輔導功課。正所謂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藉助AI,這個問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利用AI,父母可以深入瞭解孩子的學習進度、知識掌握程度及薄弱環節,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具體到輔導功課,AI最初級的應用是檢查作業或試卷的對錯。針對錯誤,它會一步步引導孩子理解題目,找到思路。
通過對錯誤的分析,它能夠精準定位孩子的薄弱環節,生成針對性的練習題。此外,它還會根據孩子的答題情況,實時調整練習難度,幫助孩子鞏固知識。
AI能做的遠不止於此,而是能夠介入整個學習過程。比如,孩子需要記憶20個英語單詞,可以直接輸入至DeepSeek,要求其以這些單詞爲基礎,結合孩子的現有水平和興趣愛好生成幾篇英語文章。
通過閱讀文章,孩子可以在實際語境中理解和記憶單詞,同時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結束後,還可以要求DeepSeek生成閱讀理解題、完形填空題等,通過做題來檢驗和鞏固所學知識。
更進一步的話,生成式AI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融合,可以爲孩子打造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在歷史、地理知識的學習中,藉助VR設備,孩子可以在生成式AI構建的虛擬場景裏,如古代戰場、歷史遺蹟、名山大川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感知各種地形地貌、地理現象。
在物理、化學知識的學習中,生成式AI與VR深度融合,能夠精準還原各類實驗場景,讓孩子彷彿置身於真實的實驗室做實驗,使原本晦澀難懂、抽象至極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和生動。

在持續的實踐探索與驗證過程中,我發現AI在輔導孩子功課方面,表現要優於大多數父母。AI會以即時的提問開啓引導,一步步啓發孩子思考,適時給予確認反饋,始終用鼓勵的方式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它不會急於給出答案,而是循序漸進地啓發孩子解題思路,傳授方法技巧。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AI始終保持耐心,不厭其煩地答疑解惑。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父母在輔導孩子功課時,自身缺乏相應的能力與有效的方法,卻將責任歸咎於孩子。面對孩子的提問,有些父母會表現出厭煩情緒,動輒譏笑孩子愚笨,甚至在孩子犯錯時施以責罰。
如果功課輔導和成績提升的部分都能由AI來完成,那麼,家庭教育就可以迴歸託底的定位,父母也可以迴歸本來的角色,立足於“育人”,而不是做學校老師的助教,總想着如何“育分”。這種轉變不僅對父母是一種解放,對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和助力孩子健康成長都非常有益。
發展AI思維,並非苛求父母成爲AI技術專家,而是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秉持更開放的視野、更科學的方法、更積極的態度,主動打破傳統思維的侷限,積極接納AI這一新興力量,掌握基本的AI工具,挖掘其在家庭教育領域的多元應用。
父母提升自身的養育能力和智慧,其實也是在向孩子傳遞擁抱變化、自我迭代、終身學習的堅定信念,可以助力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最終將其培養成爲閃耀着人性光輝的“人”。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