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孩子長大後,就和媽媽“疏遠”了?3個原因,媽媽要了解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30

閒聊時,我姐看着布妞說:

“還是這麼大的孩子好,天天跟你親,媽媽媽媽叫個不停。再長大一點,估計就對你愛理不理了。”

她說的“再長大一點的娃”,是侄女。

侄女小時候,也只跟我姐,我姐走哪她要跟哪。那時候,我們還笑話她是“媽媽的跟屁蟲。”

現在侄女長大了,別說我們,我姐一週都不見到她幾面。

她回來就往自己房間鑽,不到飯點不出來。一放假就跟同學逛街、玩去了,完全忘了還有老母親在家眼巴巴等她回家喫飯。

跟爸爸媽媽說話也是,那就一個衝,一不高興就甩臉子。

我姐無奈地說:“孩子長大了,心就野了。”

很多媽媽會說,孩子長大後,就跟媽媽疏遠了,不親了。爲啥呢?

3個原因,媽媽要了解。

一:孩子需要“心理斷奶”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越大,我們反而越緊張?

小時候,他走兩步我們怕他摔;

長大了走遠一點,我們怕他走偏。怕他喫不好、穿不暖、交到壞朋友、成績不理想、未來喫苦喫虧……

我們總想幫他“安排好一切”。

可問題也就出在這——我們太怕他摔了,結果,他反而不想靠近我們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心理斷奶”。

就是說,孩子的身體,在一歲左右時,就斷奶了。但在心理上,卻是一個緩慢“脫離”父母的過程。

這時候,如果我們還總是管得太多、幫得太多,孩子就會覺得,我們在干涉他的人生。

到頭來,我們的“爲你好”,在孩子那,就是“控制太多”、“管得太多”、“瞎操心得太多”。

而爲了甩掉這些控制,他便乾脆離我們遠遠的。

孩子大了,他其實需要我們“後退一步”,只有逐步放手,讓他感覺輕鬆、舒服了,他才願意多跟我們相處。

二:只“陪着”沒“陪伴”

我聽到很多媽媽說:“我每天都跟孩子在一起啊,陪他的時間夠多了吧?可他還是不跟我親啊。”

我們可能需要了解,“陪着”≠“陪伴”。

布妞就經常跟我抱怨:“媽媽,你都不陪我。”

我說,我怎麼不陪你,我不是陪了你一上午嗎?

她馬上反駁:

“可你一直在做這個、做那個啊。你一會去洗衣服,一會搞衛生,一會又拿起手機找資料,一會又躺在那練瑜伽,你都沒陪我玩!”

我被她說得啞口無言。

是的,我一直在“陪着”她,卻沒有“陪伴”她。

當孩子只是能看到你這個人,卻沒有高質量地互動、交流,那這,就不是陪伴。

缺乏陪伴的孩子,慢慢,就跟媽媽沒話說了。

於是,長大後,他就跟媽媽不親了。

三:說話太傷人

我一位朋友說,有一次兒子沒考好,她看到卷子時,沒忍住衝他發了火:

“就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你到底能幹嘛?”

兒子低着頭,一句話不說就進了房間。

後來朋友敲門,問他新買的書架怎麼安裝,兒子只是冷冷回了一句:“你不是覺得我啥都做不好嗎?那你還問我幹嘛。”

當時朋友心裏咯噔一下——這不就是我小時候對我媽的感覺嗎?

朋友媽媽就是那種“一說話就容易傷人”的類型,朋友從小就聽多了媽媽說的這些話:

“你怎麼就不能懂事一點?”

“你看看人家小婷,再看看你自己,你長大能有什麼用啊?”

“你真是什麼都做不好。”

她現在,一年到頭很少打電話給媽媽,也就逢年過節象徵性問候一下。

她說:“我長大後就不想跟媽親近,沒想到,現在兒子長大也不想跟我親了。”

養育孩子時,如果我們一直否定、攻擊他,他的內心,就會建起一道“防火牆”。

他把這些傷害他的話擋在牆外,自然,也把說這些話的我們擋在牆外。

四:怎麼重新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當發現,孩子跟我們疏遠了,這可怎麼辦?

也別太擔心,孩子對我們的愛,不會消失,只是,他需要我們換一種方式靠近。

①給孩子“自主權”,尊重他的決定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跟孩子聊天,是不是我們在主導?是不是我們一直在說“你不應該這樣”“你最好那樣”?

其實孩子長大後,更需要的是“被尊重”。

比如說:

他想選一件奇奇怪怪的衣服,我們不必立刻否定,不如說:“這件衣服挺特別的,你說說爲啥喜歡它?”

他不想寫作業,我們可以問:“是不是有點累?還是遇到困難了需要幫忙?”

我們尊重他的選擇和決定,他也就願意多靠近我們一點。

② 留一段“只屬於你們”的時光

我們總說,親子關係淡了。可我們有沒有想過,每天真正和孩子無手機、無催促、無指責地相處的時間,有多少?

也許,就五分鐘。

那我們就從這五分鐘開始。

睡前躺在牀上,聊一聊他白天最開心或最鬱悶的一件事,多聽他說,少評價;

喫飯時不催喫飯,不講學習,只聊這一天的趣事;

這段時間不用多,只要高質量,就能重新連接情感。

③ 允許孩子“對你有情緒”

孩子說“你別煩我”“你不要老管我”時,我們往往第一反應是——委屈、生氣、想反駁。

但你試過,這樣回應嗎?

“你是不是覺得我最近太囉嗦了?那我們說好,我只管一件事,其他你自己來。”

“你不想說也沒關係,媽媽就在旁邊,什麼時候想說了,我都在。”

我們要知道,孩子並不是不愛你,而是長大後,他開始需要空間,需要界限。

而我們的“接納”,會給他一種強烈的安全感:“我可以在她面前做真實的我,不被批評、不被否定。”

這樣的媽媽,孩子怎麼會不想靠近?

④ 管住嘴,練習“傾聽的耳朵”

我們最常犯的一個錯,就是:孩子還沒說完,我們已經在分析、在指正、在教訓。

比如他說:“我今天被老師批評了。”

我們立刻跳出來:“我就說你最近作業不認真吧!你看看……是不是活該?”

這樣孩子下次就不說了。

其實更好的方式是:先聽,再問,再引導。

我們可以這樣說:

“聽起來你挺難受的,要不要跟我講講發生了啥?”

“你覺得,需要我幫忙想想辦法嗎?”

“媽媽想要抱抱你,可以嗎?”

當孩子覺得,你是“能聽他講完話”的人,他就會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心門向你打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