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資產負債表,讓孩子瞭解金錢流動的全貌

由 婚姻與家庭親子營 發佈於 親子

'25-07-31

數字時代,孩子看到的只是手機裏數字的增減,缺少對金錢的直觀感受,不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新的一年,一起教孩子做金錢的主人吧。

文 | 曹葵


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掃碼抽獎10元必中百元玩具”“1元抽獎贏手機”等誘惑。其實,這些都是利用了人們只看現金數字、忽視資產形式轉化的財商漏洞:只關心金錢的絕對額,看不到金錢換來的物品價值。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帶孩子記賬,但是你真的會記賬嗎?如果只是記錄開支,那就錯了。這樣的流水賬會讓孩子陷入“現金幻覺”:只看見錢包裏的數字變少,卻意識不到資產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要想真正有效記賬,我們可以參考會計學的“資產負債表”,不僅記錄現金變動,更要追蹤全部財產的轉化。

以孩子擁有500元爲例:

消費快消品:花50元買零食,現金減少50元,因零食無法長期留存,總資產直接降至450元;

購置耐用品:再花100元買玩具,現金雖減少100元,但玩具成爲實物資產,總資產仍維持450元(450-100+100);

資產減值與增值:玩具按每年20%折舊,一年後價值80元,總資產調整爲430元(450-20);若將350元(500-50-100)現金存入銀行,按2%利率計算,一年後現金增至357元,總資產變爲437元(357+80)。

通過舉例,我們知道,資產負債表遵循“總資產=現金+實物資產”的守恆原則,財富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爲另一種形式,不可能“憑空產生”。

瞭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和孩子利用資產負債表一起拆解“1元抽獎贏手機”的廣告。支出1元:現金減少1元(總資產減少1元)。若中獎,則獲得手機(實物資產,假設價值2000元),總資產增加1999元;若未中獎,總資產減少1元。因此,抽獎的本質是用確定的資產(1元)換取不確定的資產(可能獲得手機)。任何不說明風險的收益,都是違背資產規律的。

資產負債表的記錄方式讓孩子直觀看到:買純粹消費品會直接消耗資產,買耐用品只是資產形式轉換,但最終仍會貶值,唯有儲蓄與創造收入才能真正增加資產。

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爲孩子上一堂“資產盤點課”。比如,零食、筆記本內頁等消耗品屬於“會消失的資產”,消費會導致資產減少;玩具、文具等耐用品屬於“會縮水的資產”,會隨着使用時間逐漸貶值;儲蓄、書籍(知識轉化爲能力)等則是“會增長的資產”,能通過時間或使用創造價值。

孩子能清晰分辨“消耗性支出”與“資產性轉化”,他們就掌握了抵禦金融陷阱的底層邏輯。這比單純教孩子“不要亂花錢”更有意義。


作者/曹葵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高級教師。2002年起開始講授經濟學、金融學、經濟史和管理學等課程。出版有《依柯的經濟學故事》《兒童財商故事系列》等圖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