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位寶媽問我:
“孩子特別愛看手機,我怎麼說都不聽,我如果拿走他手機,他就會大發脾氣,甚至還要打人。”
我問她,孩子是不是沒跟你一起住?
她說:“是的,孩子一直是爺爺奶奶帶,我在外地工作。”
接着,她問了一句:“我要把孩子接過來嗎?”
要把孩子接過來嗎?
當然要接,再不接,你對孩子的影響力,可能都要爲0了。
也有很多父母問我:“孩子放老家爺爺奶奶帶,幾歲接回身邊合適?”
現在年輕人生活壓力大,把孩子交給老人,也是無奈之舉。只是,老人帶孩子,也有個期限。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我們就要接手自己帶了。

一:老人帶娃,你需要知道的一個問題
我首先要明確一點:老人帶娃,並沒有錯。
很多家庭,正是因爲有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無私付出,孩子才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
但是,當你把孩子的撫養重任,交給老人時,你就需要知道,你將來可能要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
孩子不會按你的方式成長。
尤其是0~6歲這階段,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關鍵時期。
這時,孩子的大腦處於高速發育狀態,認知、語言、情緒、自我意識等多個能力都在迅猛生長。
而他接觸最多的人,正是影響他一生性格模式的“重要他人”。
如果這位“重要他人”不是爸爸媽媽,而是爺爺奶奶,孩子的人格模板,就會依照他們來形成。
就像我一位老師說過的那樣:“當你要老人帶孩子時,那你可能不是多了一個孩子,而是多了個弟弟或妹妹。”
確實,當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我們都沒參與,而是我們的父母替我們承擔了。
那我們的孩子,不正是我們的“弟弟妹妹”麼?

二:“關鍵年齡”在哪?
依戀理論認爲,一個孩子是否擁有安全感,取決於他在0~3歲時,與主要養育者的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怎麼建立的呢?
孩子會通過眼神、哭聲、肢體動作來確認:“你是不是愛我?你在不在乎我?你會不會離開我?”
一般來說,6歲前,孩子天然會跟爸爸媽媽建立依戀關係。
但如果,孩子是與爺爺奶奶建立的這種“強依戀關係”,那即便你把孩子接到身邊來,你也會發現:
孩子在爺爺奶奶身邊就輕鬆自在,看到你反而會有點拘謹;
在老家有說有笑,一回來就半天不吭一聲;
爺爺奶奶說一句就管用,你說十句都沒效果,說多了,他還發脾氣。
如果一開始,我們實在沒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那麼,3歲時,便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接回”的黃金時間段。
這時候,他自我意識剛剛萌芽,情緒表達能力逐漸增強,對外部世界充滿探索欲,正是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階段。
如果這個階段錯過了,想要孩子“成爲你的孩子”,難度就會增大很多。

三:“6歲前”,是老人退出的最晚時間點
很多家長會說,3歲接回來太難了,工作根本沒法脫身,幼兒園階段沒人接送,老人帶得也挺好。
那是不是可以晚一點?
可以,但我個人建議,最晚最晚,不要超過6歲。
孩子在6歲前,性格基本就形成了,9-10歲以後,基本不會有大的改變了。
而6-10歲這幾年,是我們能影響他性格的最後關鍵時期。
如果這期間,孩子一直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模仿的是老人的行爲模式,他的性格很可能會:
情緒波動大(老人容易寵,孩子習慣被滿足);
自我中心強(所有人都圍着他轉);
缺乏規則意識(爺爺奶奶管得少,捨不得);
這些性格特徵,一旦進入小學階段,就很難再糾正了。你想再去影響他,真的很難很難。
當然,有些孩子,被老人帶得也很好,性格溫和、善良、積極向上。
只是,當你發現,這麼一個優秀的孩子,在你身邊卻跟你“不熟”,你心裏,是不是還是會很失落?

四:要怎麼過渡?
我們不是說,老人不能帶孩子。
爺爺奶奶的愛,陪伴,還有帶娃的經驗,對孩子來說都是寶貴的。
只是說到底,養孩子,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老人幫一把可以,不能一直“當主角”。
尤其是孩子從老家迴歸父母身邊,我們得有準備,不能“說接就接”。要不然孩子懵,我們自己也抓狂。
那怎麼讓這事兒,更順利一些?
①提前做好準備
如果我們打算在孩子3歲時接回城,那最好提前半年,就讓他開始慢慢適應。
找時間帶他來城市先住幾天,適應新家的環境。
不要一接來就把他送幼兒園,以免帶給他強烈的分離焦慮和不安感。
我們多和他接觸,多陪他玩,並告訴他:“以後咱們就在這裏住了。”讓他有個準備。

②不要“一刀切”
有的家長一接回家,立馬就跟老家“斷聯”。
孩子會很不安——明明前一天還和奶奶睡一張牀,怎麼就見不到人了?
我們可以先讓爺爺奶奶過來帶他一段時間,然後再分開,有個過渡階段,孩子的分離也就沒那麼難。
③先建立關係,再講規則
孩子剛回來,對爸媽不熟是常事。他哭着找奶奶,不是“不喜歡你”,而是他心裏還沒準備好。
這時候,我們別一上來就立規矩、講道理。
我們得先花時間陪他玩、認真回應他。比如他喊“媽媽你陪我玩”,別總說“等一下”。
他犯錯時,先別批評,試着問他:“需不需要媽媽幫忙?”
孩子天然會親近父母,只要你給他時間,他就會回到你身邊來,重新“成爲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