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公園帶娃,我看到一個小男孩,大概4到5歲。
別的孩子在滑滑梯、玩鞦韆,他就一直乖乖地躲在媽媽懷裏,羨慕地看着。
媽媽推他:“去那邊跟小朋友玩會兒吧。”小男孩搖頭,說:“我怕他們不喜歡我。”
有些孩子,看起來“聽話”“懂事”“不惹事”,但細心觀察,會發現他們的行爲背後,其實藏着深深的自卑感。
內心不夠自信的孩子,真的“藏也藏不住”。
尤其是孩子有4個表現,說明他真的可能是“自卑”。

一:怕失敗,不敢嘗試
我一朋友的孩子,我們都覺得他頭腦挺靈活的。但每次朋友要他做點事,他總會連連後退,滿臉慌張地說:
“我不行,我不會,我做不好。”
朋友急得直跺腳,甚至一度懷疑,這孩子是不是太懶,不願意動腦子?
但其實,孩子不是不願意,而是太害怕了,害怕那個“失敗的自己”。
阿德勒曾提出:
自卑感,來自於一種“消極否定自己”的心態。它會讓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並且拒絕嘗試新事物。
當孩子內心對自己不夠自信,就會下意識避開挑戰。
因爲一旦挑戰失敗,那個“我不夠好”的標籤,就會被他貼在自己身上。
他寧可不嘗試,也不願面對“做不好”的風險。
久而久之,越不嘗試,就越不會;越不會,就越害怕失敗;越害怕失敗,就越不敢開始。
這就是典型的“自卑循環”。

二: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我曾見過一個孩子,在舞蹈班上排練節目。
別的孩子都跳得歡快,臉上洋溢着自信,唯獨她,站在人羣邊上,小手緊緊拽着衣角,怎麼都不肯動。
老師鼓勵她:“來,跟着音樂跳一下試試看。”
她小聲說:“太多人看我了……我跳不好會被別人笑話的。”
後來我才知道,這孩子在一次節目中出過差錯,被別的小朋友笑了幾句。
那之後,她再也不敢站到人前,哪怕其實她跳得並不差。
這就是“外界評價型”自卑。
孩子的自信,本就還在建立中,而來自外界的任何一點負面評價,哪怕只是同齡人的一句“你跳錯了”,都會被他們無限放大,刻進記憶裏,久久揮之不去。
自卑的孩子,眼裏總是裝着別人。
他們不停地在擔心:“別人怎麼看我”、“別人是不是不喜歡我”、“他們是不是在議論我”……
這種過分在意別人眼光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謹小慎微、討好型人格、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長此以往,壓抑自我、缺乏安全感,也就成了他們性格的一部分。

三:情緒脆弱、容易內耗
我表妹家的兒子,有次不小心把茶几上的花瓶撞倒了,花瓶碎了一地。
表妹說了一句:“你怎麼也不小心一點?”
孩子當場情緒崩潰,哭了好久。
我們當時覺得,表妹其實也並沒有生很大的氣,只是問了他這麼一句。
但在他自己看來,卻似乎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和委屈。
內心脆弱的孩子,情緒一般比較敏感。
別人可能只是隨口提醒幾句,他的內心,很容易就掀起巨大波瀾。
四:總在迎合他人
自卑的孩子,還有一種表現,就是是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總喜歡“迎合別人”。
他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很難對他人說出“不”字。
因爲在他們的潛意識裏,迎合別人,才能避免衝突;順從他人,纔不容易被討厭。
這樣的孩子,往往也是“高敏感體質”,情緒容易受外界影響,對他人態度十分敏感。
小時候,他可能只是表現得不敢拒絕、不敢反駁,但長大後,很容易發展爲“討好型人格”:
明明被朋友佔了便宜,卻不敢說;
明明不喜歡的關係,卻不敢斷;
明明不開心,卻假裝沒事……
他們太在意他人評價,也太害怕不被喜歡,甚至用“放棄自己”來換取別人的一絲肯定。
這類孩子,表面乖巧,內心卻無比焦慮。

五:如何養育自信的孩子
內心不自信的孩子,就像長了蛀牙的果子,外表可能還看不出來,可一旦遇上壓力、挑戰,很容易就垮了。
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一點點幫他們“補上自信”呢?
①用“肯定現在”鼓勵孩子
比如孩子說:“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們千萬不要立刻反駁:“你怎麼不行?你哪裏做不到了?”
這種“拉扯式鼓勵”,只會加重孩子的否定感。
我們可以換種方式:
“你現在可能還沒完全掌握,但你已經在進步了。”
“這次你多堅持了一會兒,比上次更棒了。”
“你現在就已經比你想象中更有能力。”
自信,是由一次次“被看到”“被肯定”的瞬間積累而來的。
多用“現在”的狀態,去鼓勵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此時此刻的自己,就已經值得被肯定。
②多聚焦過程,而不是結果
一位寶媽說,女兒在班級繪畫比賽中拿了個二等獎,回來還有點沮喪:“媽媽,我沒有得第一名……”
寶媽沒有立刻安慰她“沒關係”,而是問她:“你有沒有覺得,這次畫得比上次更認真?”
她點頭:“有,我這次想了很久,還嘗試了用不同的顏色搭配。”
寶媽立刻肯定她:“那你真的很棒!敢於挑戰自己,媽媽爲你感到驕傲!”
孩子的自信,來源於“我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我必須比別人強”。
聚焦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孩子纔會把注意力從“贏別人”,轉向“超越自己”。

③給孩子足夠的決定權
早上出去散步,我和寶爸習慣往湖邊一條路走。但有一次,布妞說:“媽媽,我想往反方向走。”
我下意識拒絕:“不行,那條路風景不好看,我們還是往這邊走吧。”
布妞還是爭取:“不嘛,我就想走那邊。”
當我還想堅持時,我突然意識到:“那就聽聽她的嘛,不是什麼事都非得讓她聽我們的。”
於是,我沒有再堅持,聽取了她的意見。
我們在養育孩子時,經常會要求孩子“服從”。
但其實,只要不是大的事情,我們都可以“放放權”,多聽聽他的意見。
孩子在一次次被尊重、被詢問中,會慢慢建立起“我的選擇有價值”的自我感。
有了自我感,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自然穩了。
每個孩子,都曾是顆小小的種子,願我們做的,是耐心澆灌,而不是急着拔苗。
願每個孩子,都能從“我不行”,變成“我可以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