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養成“假聰明”,若娃屬於這3種類型,父母就要當心了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8-01

我一同事家的兒子,大家對他的評價,幾乎都是:“頭腦特別靈活。”

你跟他講數學題,稍微點撥一下,他立馬就通了。你是覺得,這孩子真聰明啊!

那他學習一定很好吧?

同事卻嘆了一口氣:“唉,看着聰明,就是不中用。”

她兒子嘴巴會說、反應快,但卻是典型的“假聰明”,讓全家頭疼不已。

很多孩子,可能也和她兒子一樣,看着很厲害,但其實,卻經常“掉鏈子”。

若娃屬於以下3種類型,我們就要當心了,他可能是“假聰明”。

一:說得特別好聽,卻不行動

同事家兒子,就是“嘴巴特別能說”那種,但說完,就把自己信誓旦旦要做的事忘個一乾二淨。

有一次,她兒子說:

“媽,我決定從明天開始,每天一回來就先寫完作業,喫完飯再練十分鐘字,睡前十五分鐘覆盤錯題。

只要堅持一個月,我寫字肯定好看,考試考前五不成問題。”

聽完這話,同事當時都熱淚盈眶了,也不要你考前五,只要你能堅持做到說的這些,我都阿彌陀佛了。

第二天,兒子還真像模像樣的,一回來就開始拿出書本寫作業,飯後做作業,睡前複習。

朋友感動得不行,這孩子是開竅了啊。

結果第二天,畫風就不對勁了,他回來,倒是打開了書包,然後喊一嗓子:“媽,我書本忘拿回來了。”

那怎麼辦?去借下小區別的同學的吧。

但孩子磨磨蹭蹭的:“算了吧,人家也要寫作業,再說馬上要喫飯了,晚點再說了。”

於是,他開始打開電視看起動畫片來,同事一說他,他還理直氣壯:“這不忘帶書了嗎?我先放鬆放鬆,晚點就會寫的。”

第三天,他直接回家就往沙發上一躺了,寫作業也有一搭沒一搭的。

練字?覆盤錯題?

統統沒影。

同事提醒她,他還一臉“別管我”的樣子回:“我今天狀態不行,明天一定開始。”

這“明天”啊,就成了“明天覆明天”了。同事後來,都被他磨得沒脾氣了。

我發現,身邊有好多小孩都是這樣:嘴上說得頭頭是道,計劃也做得漂亮,可真到了要行動的時候,就啥也不幹了。

而孩子自己卻還覺得“我很努力啊,我都有計劃啊”。

這種“假裝很努力”的聰明,便讓一個頭腦靈活的孩子,變成了典型的“假聰明”。

二:一遇到困難就逃避

我一朋友,說她兒子“對數學過敏”。

每次一拿到題,兒子都沒看幾眼,就開始哀嚎:

“這題太難了吧,我不會!”

“老師都沒講過這種怪題!”

“我腦子疼,不想做這題……”

剛開始,朋友還挺耐心地陪他講,後來就發現——這孩子根本就沒仔細看題。

有很多題,只是題目看起來很複雜,但其實,只要稍微動一動腦子,就很簡單,也很容易做出來。

但兒子每次一覺得“有點難”,就直接跳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放棄再說。

說白了,他不是不會做,而是根本不想動腦子。只要一感覺“可能做不到”,就乾脆不做了,省得自己難受。

這就是“一遇困難就逃避”。

這類孩子,腦子裏打得算盤是:簡單的我做,難的我就躲,反正我又沒說我笨,只是“不想做”。

這樣,就算最後沒做好,他也可以安慰自己:“不是我能力不行,是我懶得做。”

但問題是,這種想法,特別容易變成惡性循環:

越怕失敗,就越逃避;

越逃避,能力越差;

能力差了,更害怕失敗……

最後連嘗試一下的勇氣都沒了。

而真正厲害的孩子,哪怕做錯了,也會接着往下試。他們知道,真正的成長,是在咬牙啃下“硬骨頭”之後,而不是挑軟柿子捏。

所以說,如果孩子一遇到難題,就開始打退堂鼓,那他就真得培養面對失敗的“心理抗打擊能力”。

三:玩起來很厲害,學起來全是藉口

有種孩子,老師也常掛在嘴邊:“你家孩子腦袋瓜很聰明,就是愛玩,心思沒放在學習上。”

鄰居家的小朗就是這樣。

平時教個啥東西,一說就懂;家裏在網上買回來的小傢俱,都是他自己拼起來的。

但只要提到學習,他馬上像換了個人:

“我從小就不愛學……”

“英語詞彙太難記了,我記性不好。”

“我不是不想學,是我真的不行……”

你追問多兩句,他就立馬找個藉口開溜,或者甩一句:“你不懂,我天生不擅長學習。”

他腦子快、接受能力強,確實比很多同齡人要靈活。

但問題是,他把所有的聰明勁兒都用在了“玩”上,學習卻一概不用心,遇到困難也從不堅持

像這樣玩很厲害、學卻處處逃避的孩子,看起來“聰明”,實則是典型的“假聰明”。

爲什麼這麼說?

因爲真正的聰明,不是“我玩得多厲害”,而是“我能在玩和學之間找到平衡”。

我們身邊那種遊戲玩得特別溜、成績也照樣很牛的小孩,不少吧?

人家不是天生牛,而是知道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的時候就認真學。他們不會用“我太愛玩”來當“不學習”的藉口。

真聰明的孩子,其實不怕累。他們也玩、也追劇、也刷短視頻,但他們能管住自己,不會讓娛樂吞掉所有時間。

而假聰明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對玩永遠熱情高漲,一說學習立馬蔫了,一難就繞着走,一失敗就開始自我否定,嘴上說“我不行”,其實是懶得去試。

他們不是沒能力,而是不願意花力氣,太容易敗給自己的惰性。

這種“聰明”,用在耍小聰明上,是越用越淺的。

以上3種“聰明”,其實是假聰明,如果我們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可得當心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