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4個特點,不是叛逆,而是在向我們“求救”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8-01

一羣家長聊天,其中一位寶媽說:

“我真的快瘋了。女兒現在天天跟我對着幹,說她一遍,她頂我十句;讓我寫作業,她偏偏要玩。

這還沒到青春期呢,就叛逆成這樣,將來還得了?”

我問她:“你女兒是不是經常跟你說一些以前不會說的話?比如:‘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總是罵我,你討厭我’?”

她一愣:“你怎麼知道?她前幾天纔跟我說,‘你只愛弟弟,不愛我’。”

我笑了笑。

很多時候,孩子的“叛逆”,並不是在故意跟父母作對,而是在用孩子的方式,向我們“求救”。

只是他們不會說:“媽媽,我最近很累,很焦慮,很需要你陪陪我。”

於是,他們就開始“頂嘴”、對抗、不聽話,用這些“討厭”的行爲,表達“我很難受,但我不知道怎麼說”。

孩子的很多壞脾氣、壞行爲,其實是一個個“求救信號”。

如果你家孩子,也出現了這4種表現,一定不要立刻貼標籤,而是蹲下來,聽聽他心裏的“呼救”。

一:總是唱反調

我女兒有段時間,特別喜歡頂嘴。

我說“你先把書包整理一下”,她偏偏說“等下,我先玩會兒積木”;

我說“現在太晚了,快去睡覺”,她偏偏不服:“你不是也經常很晚才睡嗎?”

剛開始我特別生氣,覺得她就是叛逆、沒教養、沒規矩。

可後來我冷靜下來,仔細觀察她,就發現了不同。

每次我跟她說話,語氣都很急,帶着命令;而她眼神裏的委屈和防備,也越來越明顯。

我突然意識到,她不是不聽話,是在告訴我:“你從來不問我想什麼,只是一味命令我、控制我。”

孩子常唱反調,也許不是討厭你,而是覺得你一直忽略了他自己的聲音。

越是被誤解,他就越想證明自己;越是被控制,他就越要逃脫。

所以,當孩子總是“故意”跟你對着幹,不要急着訓斥,先停下來問問他:“你是不是覺得我總不理解你?”

你給他一點理解,他才願意把內心的真實情緒交給你。

二:愛哭愛鬧

有次朋友來我家做客,帶着5歲的兒子小安。

喫飯的時候,小安因爲搶玩具輸了,瞬間就哭了,還開始打地板、推別人、撕扯玩偶。

朋友臉一下子就沉下來了,拉着孩子走到一邊小聲罵:

“你看看你,整天就會哭!一點點事就炸毛,能不能像個男子漢?”

小安哭得更厲害了,整個人窩在角落,縮成一團。

我走過去,蹲下來問他:“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你是不是很想玩那個玩具,卻沒搶到?”

他邊哭邊點頭,像找到了理解他的人。

孩子情緒大,不是矯情,而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太少。

當一個孩子還不太會用語言表達內心委屈、憤怒、傷心時,他們往往會用哭鬧來“傾訴”。

但問題是,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情緒特別不耐煩。

孩子一哭,就說“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孩子一鬧,就說“你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情緒沒有被接住,孩子只會哭得更狠,鬧得更兇。

其實我們該做的,是教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調節情緒。

可以說:“媽媽看到你現在很傷心,發生什麼事了?你能告訴我嗎?”或者說:“你是不是覺得這個玩具特別好玩,所以搶不到很難過?”

當孩子被看見了,他的情緒才能流動,而不是積壓。

情緒不被理解的孩子,不是“情緒化”,是太孤獨。

三:突然變得沉默、躲避

我曾遇到過一個媽媽,她哭着說:

“我兒子變了,從前愛說愛笑,最近話越來越少了。放學回來就一個人悶在房間,也不跟我說學校發生了什麼。我問多兩句,他就說‘煩不煩’。我心都涼了。”

我問她:“最近你是不是經常批評他,或者你們之間有過很激烈的爭吵?”

她沉默了,說:“前陣子他考試退步,我確實罵了他很多次,還說‘你要是這樣,我就不管你了’。”

原來孩子的沉默,並不是冷漠,而是——傷心到無話可說。

孩子最怕的是,自己不再被愛。

當他被批評太多、否定太多時,會開始懷疑:是不是我不好,就不配被愛?是不是我只能表現好,你纔會笑?

於是,他不敢說,不敢問,也不敢表達。他以爲“說了也沒用”、“你聽了也只會罵我”。

這時候的孩子,其實最需要的,是一個安全的回應,比如:

“我剛剛太兇了,其實我不是不愛你,我是太擔心你了。”

“你可以跟我說任何話,我不會生氣的,我只想知道你心裏是怎麼想的。”

當孩子覺得“你不會因爲我的失敗就不愛我了”,他纔敢慢慢從殼裏走出來。

沉默,是孩子的“情緒鎧甲”。你越溫柔,他越願意脫下它。

四:頻繁犯錯、搞破壞

有個媽媽說,她女兒最近特別“欠揍”——

明知道不能玩水,她偏偏要把一整杯水倒在地上;

玩具一收好,她偏偏要撒一地;

剛洗好的牀單,她非要跳上去踩幾腳。

這是不是就是“故意”?

是。

是不是調皮?

也是。

但更重要的是,這背後,往往藏着一句話:“你都不看我了。”

有些孩子,用好行爲爭取關注;而當他們發現,好行爲被忽視了,他們就會開始用“壞行爲”引起注意。

哪怕你是生氣,是吼,是懲罰——至少你看我了,你的注意力在我身上了。

所以別隻看孩子“行爲的刺”,要看到“情感的根”。

你可以在他做對一件小事時就給予肯定:

“你自己刷牙了,媽媽發現你真棒!”

“你剛剛把玩具收好了,我看見了,謝謝你~”

當他在正向行爲中,感受到關注,他就不需要用“壞”來證明“我存在”。

一個“破壞性”的孩子,往往是一個“渴望被愛的孩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