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和阿爾巴尼亞關係,那可真是一段複雜的國際故事。那個時候,中國正經歷着嚴重的糧食短缺,全國上下都在想辦法渡過難關。1959年到1961年那幾年,國內糧食產量大幅下降,好多地方都出現了饑荒。官方數據和歷史記錄顯示,非正常死亡人數不少,農村地區尤其嚴重。政府爲了穩住局面,從1961年開始,用有限的外匯從國外買糧食,主要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小麥。這些小麥本來是打算運回國內,分發給城市居民和軍隊,緩解沿海和工業區的口糧壓力。加拿大那邊,農業部長阿爾文·漢密爾頓爲了促成這筆交易,甚至不惜以辭職相逼,因爲加拿大西部農場主小麥賣不出去,也急需市場。中國方面,周恩來親自過問,確保貿易順利進行。第一批合同是1961年籤的,進口量達到幾百萬噸,價格按國際市場算,用現金和信貸支付。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阿爾巴尼亞那邊出了狀況。阿爾巴尼亞是個小國,人口不到兩百萬,地處巴爾幹半島,靠農業和礦產過日子。他們的領導人恩維爾·霍查,從1941年起就掌管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後來改稱勞動黨。
他1908年出生在南部一個穆斯林家庭,早年去法國和比利時留學,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回國後,他當過中學老師,參與地下反法西斯活動。二戰期間,他領導遊擊隊打意大利和德國佔領軍,1944年解放後,當上總理,1946年建立人民共和國。他推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強調自力更生,關閉宗教場所,宣佈國家無神論。霍查這個人作風強硬,黨內清洗頻繁,好幾個政敵被處決或關押。他對外政策多變,先跟南斯拉夫好,後來決裂,轉向蘇聯;1956年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後,他又跟蘇聯鬧翻,支持中國立場,導致1960年蘇聯中斷援助,撤走專家和技術支持。阿爾巴尼亞經濟本來就弱,蘇聯一撤,糧食和物資短缺馬上就來了。
1961年春,蘇聯剛中斷援助,阿爾巴尼亞就向中國求助。中國除了提供幾十萬噸糧食,還給了2.5億元外匯援助,承擔了19個成套工業項目,幫助他們完成瀕臨失敗的第三個五年計劃。這些項目包括紡織廠、化肥廠和水電站,中國派專家過去指導。阿爾巴尼亞大使雷茲·馬利列在北京多次拜訪中國外貿部和高層,強調兩國是兄弟國家,需要緊急糧食。中國自身外匯緊張,糧食也不夠,但還是同意了。
1962年,中國從加拿大買了約6萬噸小麥,分三艘貨輪運回。船已經在海上航行,途中接到中央指令,立即掉頭去阿爾巴尼亞的都拉斯港卸貨。這些小麥本來是要分發到中國倉庫的,現在全給了阿爾巴尼亞,分發到他們的鄉村和城市。中國民衆繼續節約用糧,維持基本生活。中央情報局的報告顯示,1962年中國進口糧食總計530萬噸,其中30萬噸再出口給了古巴、錫蘭和阿爾巴尼亞等國。這筆轉運小麥的事,在當時被看作國際主義義務,但也加重了國內負擔。
爲什麼中國會這麼做?一方面,中蘇關係緊張,中國需要盟友對抗蘇聯修正主義。阿爾巴尼亞公開支持中國,在國際會議上幫中國說話,比如1960年莫斯科81國共產黨會議上,霍查批評赫魯曉夫。兩國意識形態相近,都堅持斯大林模式,反對去斯大林化。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不光是經濟,還包括軍事和技術。
1961年到1978年,中國總援助額達90億元人民幣,包括無息貸款和專家支持。最高峯1975年,雙邊貿易額1.68億美元,中國出口機械和糧食,阿爾巴尼亞出口鉻礦和石油。中國工程師幫建工廠,阿爾巴尼亞工人操作設備,雙方合作密切。霍查多次視察這些項目,強調自力更生,但實際依賴中國援助很大。阿爾巴尼亞用這些援助建起基礎工業,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有一定工業能力的國家。
霍查這個人,領導風格獨裁,黨內權力集中。他從1943年起就是黨總書記,控制軍隊和情報機構,監視民衆。1967年,他發起文化和意識形態革命,拆除所有教堂和清真寺,禁止宗教活動。1976年新憲法強調自力更生,禁止外資和借債。霍查寫了很多書,回憶錄和政治著作,培養個人崇拜,民衆稱他爲“偉大導師”。
但他的政策也帶來問題,經濟封閉,人民生活水平低,邊境設電網和地雷,防止逃亡。健康方面,他1973年心臟病發作,1983年腦缺血,1985年4月11日死於心室顫動,享年76歲。葬禮全國哀悼七天,民衆排隊悼念。
中阿關係在60年代很鐵,阿爾巴尼亞幫中國進聯合國,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阿爾巴尼亞發揮了作用。但70年代初,裂痕出現了。中國開始跟美國接觸,1971年基辛格訪華,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改善。霍查對此不滿,認爲中國背離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批評中國外交轉向。阿爾巴尼亞媒體不報道尼克松訪華,黨內會議上霍查強調反對帝國主義。1974年,中國提出“三世界理論”,霍查在1976年勞動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批評,認爲這是修正主義。援助談判也出問題,1974年阿爾巴尼亞要50億元貸款,中國只給10億元。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中國政策調整,阿爾巴尼亞公開攻擊。1977年,中國代表團訪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但繞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報紙《人民之聲》1977年7月7日發文,直接批判中國。
矛盾積累到1978年,中國外交部照會阿爾巴尼亞大使館,7月7日宣佈停止所有經濟和軍事援助,撤回專家。阿爾巴尼亞7月29日回應,宣佈自力更生,不再依賴中國。此後兩國關係降到冰點,只剩大使級聯繫。阿爾巴尼亞轉向孤立,經濟更困難。中國則繼續調整外交,發展經濟。霍查死後,繼任者拉米茲·阿利雅逐步開放,1983年中阿恢復正常往來,但沒回到過去深度合作。
這事說白了,反映了冷戰時期小國和大國的博弈。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花了不少錢和資源,當時國內老百姓勒緊褲帶過日子。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得益於中國支持,工業起步,但也依賴過度,導致後來決裂時自己難受。歷史看,這段關係起於反蘇聯盟,終因外交分歧破裂。接地氣點講,就跟鄰居借錢幫忙,先熱乎後翻臉,國際政治也這樣,利益和意識形態摻和在一起,總有變數。阿爾巴尼亞從中國學到自力更生,但封閉太久,90年代才轉型。中國則從這中學到外交要務實,援助得量力而行。現在回想,那三船小麥的轉運,是個典型例子,國際援助複雜,不是簡單給就行,得看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