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這事兒說起來挺鬧心的,中韓關係本來就敏感,現在又添新堵。2025年7月28日,中韓外長剛通完電話,王毅和趙顯聊了聊雙邊合作啥的,強調中韓是近鄰,得堅持友好,不讓第三方摻和。趙顯也表態,說韓國願意跟中國一塊兒維護地區穩定,避免脫鉤斷鏈。通話結束,大家覺得這步棋走得還行,至少表面上穩住了關係。 但沒過多久,韓國那邊就有點不對勁,海警船在黃海晃悠,靠近爭議區,還試着調查中方建的那些結構,這不就是在測試底線嗎?
先說說背景,黃海這片海域,中韓一直有爭議,尤其是暫定措施水域,簡稱PMZ。兩國2001年約定,在這兒不建永久建築,免得鬧矛盾。但從2024年底開始,中國在那兒建了幾個鋼結構平臺,說是養魚場啥的,韓國覺得不對勁,擔心這是擴軍影響。2025年2月,韓國研究船想去實地查,結果被中國海警擋住,對峙了倆小時。韓國海警也出動,但最後沒成事。 3月,又有報道說韓國外交部抗議,中國阻撓調查。到了4月,韓國自己也設了個平臺監視中國動靜,算是對等回應。 這事兒越鬧越大,韓國媒體說中國這是南海套路重演,灰色地帶戰略,慢慢蠶食。

中方呢,自然不認賬,說這些結構是海洋觀測或養殖用,不違法。韓國不信,覺得有軍事意圖。5月底,中國又在黃海公海設了3個浮標,韓國軍方前年就發現類似東西,現在總數13個,大多靠近PMZ。 6月,韓國海警船靠近這些浮標,試着採集數據,中國船又來攔,雙方艦艇對峙。韓國說這是力量展示,但中方視爲挑釁。7月事件更頻,韓國船隻反覆巡航交界區,引發多次攔截。
外長電話剛掛,7月28日下午,韓國海警船就出現在黃海北部,靠近中國劃的禁區邊緣。禁區是啥?大連海事局6月29日發警告,渤海海峽和黃海北部封鎖14天,執行軍事任務。 7月22日到25日,又有實彈射擊訓練,禁止駛入。 7月27日到8月10日,繼續軍事任務。 這些禁區座標清楚,解放軍艦艇在那兒演練,韓國船接近時,中國發出信號,韓國船轉舵,但幾次試探,增加緊張。
韓國爲啥這麼幹?李在明政府上臺後,說要平衡外交,修中韓關係。6月4日就職,7月3日元首通話。 但韓國國內壓力大,美韓同盟是基礎,美國對韓關稅還沒定,特朗普重掌白宮後,可能對芯片產業下手。 韓國經濟靠中國多,但政治上得顧美方。李在明想緩和,但軍方和保守派推邊境行動,對朝韓邊界也生事。

再說閱兵,2025年9月3日,中國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天安門閱兵。 7月2日,中方通過外交渠道問李在明能否出席,還沒正式邀,但韓國回應謹慎。 韓媒說,李在明大概不去,考慮韓美同盟和特朗普不滿。 朴槿惠2015年去過,但那時美方不悅,現在情況更復雜。韓國執政黨建議派國會代表去。 中方觀察韓國誠意,電話承諾後,海警行動讓中方質疑,是否需留位給李在明。
韓國這種做法,表面合作,實際小動作,是典型的陽奉陰違。經濟上需要中國支持,芯片出口大頭在中國,但安全上靠美國。特朗普重提朝核,但朝鮮強勢回應,韓國夾中間難受。 李在明暫停對朝廣播,緩和半島,但黃海挑釁可能升級衝突。專家說,這考驗韓國國家決心,中國黃海行動是維護權益,韓國若繼續,關係難好轉。
中方回應穩健,海警有力執法,軍事演練頻率增,威懾明顯。韓國海警從2月開始滋擾,7月更甚,但中方每次回應有據。 這種局面,誰說了算,得看實力。韓國若不顧禁區,繼續靠近,風險自擔。閱兵臨近,李在明不出席,派禹元植去,席位空着也正常。

整體看,中韓關係關鍵在誠意。電話聊得再好,行動不跟上,也白搭。韓國一邊承諾合作,一邊海警攪局,難怪中方掛電話後就警覺。黃海禁區是紅線,韓國別碰。李在明政府需調整站位,避免意外。歷史問題上,韓國有正當性,但現實安全,得認清誰是關鍵。中國在半島作用大,美國遠水解不了近渴。特朗普極限施壓,可能出亂子,大家得關注。
這事兒反映大國博弈,韓國小國難做。希望別升級,和平最好。但韓國若挑釁,中方不會讓步。字數夠了,說這麼多,接地氣點,就是別作妖,好好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