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會談已結束,美財長對重點內容隻字不提,中方打開天窗說亮話

由 博覽歷史 發佈於 歷史

'25-07-30


前兩輪中美談判雖進展順利,但中美之間仍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7月28日,中美兩國在瑞典舉行了第三輪經貿談判,此次談判歷時三天,備受關注。

今日中美會談接近尾聲,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對於談判的具體內容隻字不提,中國則直接表明態度。雙方反應如此不同,談判究竟進展如何呢?

【談判進展:壓力與契機並存】

自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爆發以來,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歷經波折。儘管前兩輪談判分別在瑞士日內瓦和英國倫敦舉行,並且降低了互相的懲罰性關稅還談下了3個月“冷靜期”,但仍有諸多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隨着8月12日中美暫停加徵關稅截止日的臨近,中美雙方都面臨着巨大的壓力,此次談判顯得尤爲關鍵。

對美國而言,美國國內經濟正深陷窘境。農業、製造業等行業受貿易摩擦影響較大,企業供應鏈面臨中斷風險,國內產業協會不斷問政府要說法、要政策。

特朗普在全球推行關稅戰,也引發了衆多國家的反制,外部聲音也壓得美國喘不過氣來,急需通過與中國的談判來緩解部分壓力。

貿易摩擦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一定衝擊。不過,在此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在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基礎上,積極尋求通過談判解決經貿爭端。

但對此,美國好像並不領情。談判前,美方就展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美財長貝森特帶來的“特朗普式要價單”充滿了不合理要求,想要通過強硬手段迫使中國在多個關鍵領域做出讓步。甚至要求中國承諾不購買俄羅斯或伊朗石油,粗暴干涉中國內政。

在稀土問題上美國更是蠻不講理,要求中國放鬆稀土出口管制。美國一面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另一面又對中國“頤指氣使”地要稀土,這種貪得無厭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其霸權主義思維。

談判結束後,美方的態度也十分曖昧。貝森特對談判成果的表述含糊其辭:“會談非常有建設性,只是我們還沒有簽字。”其實就是談判沒談攏,但又不想把話說死。

對於關稅等關鍵問題美方也沒有給出明確答覆,將最終決定權推給特朗普。特朗普的回應同樣模棱兩可:“要麼批准,要麼不批准。”既想留着“批准”的餘地給自己臺階,又用“不批准”施壓,想讓中國讓步。

另外,貝森特還說關稅對峙僵局“難以爲繼”,預計很快緩和。這就說明了美國那邊也知道關稅戰不好持續,把自己也搞得挺難受,想緩和關係。但特朗普又想協議得按美國規矩來,耍點“霸權主義”威風,這種態度讓中國看不到絲毫美國的誠意。

中國在談判前後始終保持着堅定的立場和積極的態度。事前,中方明確表示有誠意、有底線,願同美方一道以此爲契機,增進共識、積累互信、減少誤判、加強合作。

在談判過程中,中方談判代表李成鋼重申此前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強調對日內瓦和倫敦框架的落實“給予充分肯定”,盡顯中國對之前談判成果的尊重以及推動合作的誠意。

面對美方的無理要求,中方堅決予以駁斥,有理有據,不卑不亢。

談判結束後,中方大方地介紹了會談成果,證實兩國將“繼續推動”已經暫停的美方24%對等關稅和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並指出雙方應繼續發揮中美經貿磋商機制的作用,爭取更多雙贏結果。

可見中國是真心實意地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發展,奈何美國太愛擺架子,永遠放不下自己“美國優先”那套。

【未來展望:合作與挑戰並存】

此次談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雙方同意繼續推動關稅休戰期延長90天。這將暫時避免關稅進一步升級,爲兩國企業提供了較爲穩定的經營預期。然而,在稀土、芯片、能源等關鍵議題上,雙方仍存在談判的空間。

從此次談判可以看出,中美經貿關係的未來充滿了機遇與挑戰,要實現中美經貿關係的真正回暖,還需要雙方在多個領域進行深入溝通和協商,解決更深層次的分歧和矛盾。

其實,中美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根基,早已深植於全球經濟的土壤裏,不是輕易能撼動的。美國的企業界應該深有體會,從硅谷的科技巨頭到中西部的農場主,多少人靠着中國市場的訂單維持生計、拓展業務。

中國消費者對美國的農產品、高端製造品也一直有穩定的需求,這種雙向的流動,本質上是市場規律在發揮作用,也是兩國人民共同的選擇。

如果美國非要人爲設置壁壘,限制技術交流、加徵關稅,看似是給中國添堵,實則也傷害了自己國家的利益。

全球產業鏈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每個國家都是不可或缺的零件,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幾十年市場競爭中自然形成的,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替代的。

強行推動產業鏈“轉移”,並不能另起爐竈,反而還將打破原有的平衡,導致效率下降、成本飆升,這對一向愛追求利潤和效率的美國企業來說,顯然不是最優選擇。

經貿領域的分歧,與其用對抗的方式試圖“壓倒”對方,不如多想想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各自的關切擺到桌面上,找到既能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又能讓合作持續下去的路徑。

希望未來中美雙方能夠加強高層對話和溝通,增進相互瞭解和信任,避免誤判和衝突,建立起互信機制。

世界經濟的蛋糕,從來不是靠爭搶現有的份額做大的,而是靠共同開拓新的空間。中美作爲全球前兩大經濟體,若能在經貿領域找到更多共贏的支點,不僅能讓兩國人民享受到更實在的好處,也能給全球經濟注入更穩定的動力,這或許纔是更長遠、也更明智的選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