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長丁關根不知王震要來,跑步下樓接,王震:我來打土豪來了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30

1988年6月的一個普通日子,鐵道部長丁關根正在忙着處理鐵路上的事務,突然接到消息,國家副主席王震來了。事先一點風聲都沒有,丁關根趕緊跑下樓去迎接。結果王震一見面就拋出一句“我來打土豪來了”,讓丁關根愣了半天。這句話聽着像是玩笑,但背後卻藏着正經事——王震是爲全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籌款來的。這事後來還成了段佳話,鐵道部捐了100萬,王震也靠着這股勁頭拉來了更多資金。

先說丁關根。這位老兄1929年9月生在江蘇無錫,家裏條件一般,但他人挺爭氣。1946年考進上海交通大學,學的運輸管理系,1951年畢業後進了交通部海運局當實習生,後來轉到鐵道部,從基層幹起。1956年入了黨,開始在鐵路系統裏一步步往上爬。他幹過技術員、工程師,還在鐵道部部長辦公室當過祕書,跟着滕代遠和呂正操兩位部長混了好幾年,積累了不少經驗。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正趕上那段特殊時期,丁關根被下放到鐵道部“五七”幹校勞動,幹了三年體力活。1972年回來後,他在北方交通大學留學生辦公室待過一陣,又陸續幹了鐵道部外事局的工程師、副處長,還當過計劃局局長助理和教育局局長。1983年,他跳出鐵道部,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當副祕書長,幹得挺不錯。1985年4月,他正式當上鐵道部長,一直幹到1988年4月。這幾年,他主抓鐵路現代化改革,運輸效率提了不少,對經濟幫助不小。作風上,他屬於那種踏實幹活、不愛張揚的類型。

再來說王震。這位可是個傳奇人物,1908年4月11日生在湖南瀏陽,家裏窮得叮噹響,小時候只讀了幾年私塾和小學就輟學了。14歲跑去長沙當鐵路工人,1923年還參加了京漢鐵路大罷工,挺早就有了革命意識。1927年入了黨,1929年參加紅軍,從湘東獨立一師團政治委員幹起,一路跟着隊伍打仗,創建過湘贛根據地。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他都沒落下,尤其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裏,帶着八路軍359旅搞自給自足,名氣特別大。

新中國成立後,王震也沒閒着。先是去了新疆,主抓生產建設兵團,後來又主持北大荒開墾,還當過鐵道兵司令員、農墾部部長。1988年,他當上國家副主席,已經80歲了,但精力還很旺盛。這時候他接了個新活兒——全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理事長。這基金會是1987年由李鵬倡議成立的,目的是改善教師待遇,王震主動請纓幹這事,還拒絕當“名譽”理事長,說要實打實幹。他自己帶頭捐錢,還拉着各單位支持,特別上心。

1988年6月發生了啥?

1988年6月,王震突然跑到鐵道部找丁關根。這之前,他剛從醫院出來,身子骨還行,但畢竟年紀大了,走路得拄柺杖。他當時一門心思撲在基金會籌款上,聽說鐵道部效益不錯,就想着來要點支持。那天他沒提前打招呼,直接帶着人就去了。鐵道部這邊接到門衛電話才知道,丁關根正在辦公室忙,聽說國家副主席來了,趕緊放下手頭的事,跑下樓去接。

王震見到丁關根,第一句話就是“我來打土豪來了”。這句一出,丁關根有點懵,腦子裏估計還尋思是不是自己工作沒做好,惹了大佬不高興。畢竟“打土豪”這詞聽着挺革命年代的,擱誰身上都得緊張一下。不過王震很快就說明白了,說自己是爲基金會籌款來的,鐵道部家大業大,能不能幫個忙。丁關根一聽這個,鬆了口氣,表示支持沒問題,還得好好配合。

倆人聊了一陣,王震講了講基金會的目標,想讓更多優秀教師得到獎勵,安心教書。丁關根很認同這想法,承諾鐵道部會出一份力。後來他開了個會,跟領導班子商量了一下,決定捐100萬。這在1988年可不是小數目,鐵道部這回算是下了血本。王震挺滿意,臨走還特意感謝了一番。

這事沒就這麼結束。王震接着又跑了石油部、煤炭部這些“大戶”,用差不多的方式拉資金。他這人說話幽默又有威望,誰見了都得給幾分面子。結果沒多久,他就籌了好幾千萬,基金會的底子一下子厚實了不少。

那時候的背景是啥樣?

1988年的中國,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改革開放搞了十年,經濟開始起飛,但問題也不少。城市裏工廠熱火朝天,農村也在搞承包制,可教育這塊卻有點跟不上。當時中小學和幼兒園的老師待遇低得可憐,工資不夠花不說,社會地位也不高。很多人不願意幹這行,教師隊伍流失挺嚴重。國家教委一看這不行,得想辦法留住人,於是就有了這個基金會。

王震爲啥這麼上心?一方面是他自己對教育看得重,覺得國家要強,教育得先硬起來。另一方面,他當過兵、管過農墾,知道基層有多苦,老師這羣人默默幹活卻沒回報,他看不下去。加上他當副主席後,時間相對自由點,就把精力投到這上面了。

丁關根這邊呢,1988年是他當鐵道部長的最後一年。鐵路這塊是個大攤子,既要保運輸,又得搞改革,他壓力不小。那年4月,貴昆線出了火車顛覆事故,死傷不少,丁關根得負領導責任,後來就引咎辭職了。所以6月王震來的時候,他還在收拾爛攤子,心情估計挺複雜。不過他還是很痛快地答應捐款,說明這人責任感挺強,不光顧着自己那攤事。

這事有啥影響?

王震這次“打土豪”,直接讓鐵道部掏了100萬,算是開了個好頭。其他部委一看鐵道部都捐了,也不好意思不掏錢,陸陸續續跟進。基金會有了這批啓動資金,很快就開始幹正事。1989年到1990年,他們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選優秀教師,發獎金、給補貼。這對老師們來說是實打實的幫助,不少人因爲這點鼓勵堅持了下來。

到1990年王震去世時,基金會資產已經攢到1個億。這錢後來都用在改善教師待遇上,比如獎勵教學成績好的老師,或者給偏遠地區的學校點支持。1992年,基金會正式運轉起來,成了教育系統裏一個挺重要的補充力量。長遠看,這事對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都有不小的作用。

對丁關根來說,這次捐款也算他任內的一個亮點。雖然他因爲貴昆線事故辭了職,但支持教育這事還是讓人記住了他的好。王震呢,更不用說,他晚年乾的這事成了他履歷裏特別閃光的一筆。一個80歲的老革命家,還能爲教育跑前跑後,挺讓人佩服的。

後來咋樣了?

王震“打土豪”成功後,接下來的日子也沒閒着。他繼續盯着基金會的事,經常跟國家教委溝通,看看怎麼把錢用得更有效。1990年,他身體越來越不行,最終在1993年3月12日病逝,85歲。他去世前還留了遺囑,說要把骨灰撒在天山和北大荒,這兩個地方是他一輩子最牽掛的。他走了以後,基金會沒停,靠着他打下的基礎,又跑了好多年。

丁關根這邊,1988年4月辭去鐵道部長後,轉到其他崗位接着幹。他後來進了中央,還管過宣傳口的事,幹得有聲有色。2012年7月22日,他因病去世,83歲。回顧他這一生,從鐵路技術員到部長,再到更高位置,算是挺完整的一段經歷。

基金會後來發展得也不錯。到90年代末,它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地方的老師都拿過他們的獎勵。雖然現在這名字不常聽到了,但它當年乾的那些事,確實給中國教育幫了不少忙。

1988年王震跑去鐵道部“打土豪”,看着是個小故事,其實挺有嚼頭。王震80歲了還惦記着老師們的生活,丁關根忙得焦頭爛額還願意掏錢,這倆人身上都有股實在勁兒。那時候國家剛起步,啥都缺,可他們還能想着教育這塊,挺不容易的。

這事擱現在看,也有點啓發。教育這東西,說起來重要,但真幹起來費勁。王震那句“打土豪”聽着好玩,其實是種態度——有錢的地方就得往外掏點,幫幫需要的人。現在咱國家條件好了,可老師待遇、農村教育這些老問題還在,咋解決還得靠大家夥兒一塊想辦法。

總的來說,這段往事不光是歷史,還挺接地氣。兩位老前輩用行動告訴咱,幹啥都得有點責任心,尤其是教育這塊,砸再多錢都不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