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這傢伙又在國際舞臺上攪風攪雨了,這次是跟歐盟簽了個貿易協議,他自己吹噓這是史上最大的交易。事情發生在2025年7月27日,特朗普在蘇格蘭的特恩伯裏高爾夫度假村公開宣佈,美國和歐盟達成框架協議,美國對歐盟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徵收15%的關稅,而歐盟那邊得增加60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還得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包括液化天然氣、石油和核燃料。 這協議一出,歐盟內部炸鍋了,好多人覺得這是歐盟讓步太多,特朗普佔了大便宜。回過頭看,就在協議籤前三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去北京訪問,那時候中方就直截了當地提醒他們,別在經貿上搞雙重標準,尤其是歐盟剛通過針對俄羅斯的第18輪制裁,還把幾個中國實體和個人牽扯進去,說是跟俄羅斯有間接聯繫。
中方當時就表示強烈不滿,反對這種沒聯合國授權的單邊制裁,還點出歐美自己也在跟俄羅斯做貿易,卻對中國企業下手。現在看來,馮德萊恩可能到協議公佈後才反應過來,那些提醒不是白說的,歐盟自己也成了美國貿易壓力的受害者。

先說說這個協議的來龍去脈。特朗普上臺後,一直推行美國優先的政策,貿易上到處揮關稅大棒。2025年7月12日,他就威脅說,如果歐盟不讓步,從8月1日起就對歐盟進口徵收30%的關稅。 歐盟本來想硬扛,還準備了對美國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但最後還是坐下來談。結果呢,關稅降到15%,聽起來比30%好點,但比原來的平均關稅高了好幾倍,原來歐盟對美出口的平均關稅才1.2%左右,現在直接跳到17.5%。 特朗普那邊樂壞了,說這協議會打開所有歐洲市場,美國出口到歐盟的工業品關稅全免,還能多賣能源和軍備。歐盟承諾每年買2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到2028年累計7500億,這數字大得嚇人,歐盟2024年從美國進口的能源才值多少?遠沒這麼多。 更別提6000億的投資承諾,歐盟企業得在美國建廠啥的,這等於把錢往美國送。

馮德萊恩在協議公佈後,說這能保障歐洲能源安全,因爲他們要用美國液化天然氣和核燃料取代俄羅斯的供應。 但現實骨感多了。歐洲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通過管道,成本低,每立方米才0.32歐元,美國液化天然氣得跨大西洋運過來,還得液化和再氣化,平均價格1.08歐元,是三倍多。 這對德國、法國這些高能耗工業國家來說,是雪上加霜,本來歐洲工業就因爲能源危機在掙扎,現在成本更高,競爭力直線下降。
俄羅斯那邊反應激烈,前總統梅德韋傑夫直接在Telegram上說,這協議羞辱了歐洲,不僅讓歐盟爲貴得多的美國能源買單,還會導致資本外流到美國,歐洲進一步去工業化。 外交部長拉夫羅夫也補刀,說這會引發歐洲工業崩潰,把俄羅斯塑造成世界惡棍。 他們點出,協議本質上反俄,禁止買俄羅斯油氣,但歐盟的能源多元化本來是想擺脫單一依賴,現在倒好,變成單一靠美國了。

歐盟內部對這協議的反應五花八門,有人鬆口氣,說至少避開了貿易戰,但更多是批評。法國總理加布裏埃爾·阿塔爾直呼這是黑暗的一天,法國農業會遭重創,因爲關稅上去了,出口美國更難。 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倒是歡迎,說避免了跨大西洋貿易關係的無謂升級,但德國政界很多人怒了,說馮德萊恩讓步太多,協議不平衡,對歐盟不利。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也搖頭,說15%關稅是現行水平的四倍,跟歐盟的就業保障目標背道而馳。意大利前總理朱塞佩·孔特批評馮德萊恩談判太軟弱,把歐盟利益拱手讓人。 瑞典外貿大臣約翰·杜薩更悲觀,說這是70年來美國對歐盟商品徵稅最高水平,對美歐經貿前景不看好。 這些聲音反映出歐盟的裂痕,法國擔心農業,德國在意汽車,波蘭更注重安全,東歐國家傾向美英。馮德萊恩想推進戰略自主,但現在能源靠美國,軍備也得買美國的,高科技還被管制,產業鏈受限,這自主性被掏空了。

回溯到馮德萊恩訪華那趟,2025年7月24日,她和科斯塔在北京跟中國領導人會晤,表面上說要推進關係平衡,實現互利合作,爲中歐未來50年定調。 但就在訪華前,歐盟通過了第18輪對俄製裁,包括11箇中國實體,說他們幫俄羅斯規避制裁。 中方回應很剋制,但明確反對這種雙重標準,因爲歐美國家自己也在跟俄羅斯貿易,卻單挑中國企業。中國外交部敦促歐盟別在經貿上搞這種把戲,這會動搖合作基礎。馮德萊恩當時聽了,但沒當回事,繼續談貿易逆差和電動汽車關稅。現在呢,歐盟自己嚐到苦頭,美國的關稅和投資要求就是雙重標準的翻版,歐盟想左右逢源,結果兩頭沒討好。在美國那邊,沒換來對等開放,就一紙協議;在中國這邊,制裁中國企業深化了裂痕。

特朗普爲什麼這麼急着籤協議?因爲2025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快開了,他需要外交成績來炫耀。 這協議對他來說是展示美國優先的最佳道具,高關稅、能源訂單、投資承諾,美國拿走所有能變現的籌碼。歐盟的騎牆策略失效了,本來想在中、美之間平衡,現在被美國壓着走。中國那邊的提醒,現在看來多準啊,別搞雙重標準,不然自食惡果。歐盟的戰略自主正在流失,內部國家利益衝突讓馮德萊恩推進政策難上加難。法國、德國這些大國各有算盤,東歐更親美,統一行動力弱。

長遠看,這協議對全球貿易格局有啥影響?歐盟經濟增長可能降0.5%,物價上漲,因爲關稅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美國那邊,能源出口大增,得克薩斯油田啥的會忙活起來,就業增加,但全球供應鏈會亂。俄羅斯失去歐洲市場,油氣價格波動,油價最近就漲了2%,因爲特朗普縮短了對俄的烏克蘭戰爭截止期限,還威脅100%關稅。 中國呢,繼續觀察,歐盟的教訓或許會讓中歐關係更謹慎。馮德萊恩作爲歐盟掌舵人,現在方向難控,那些北京的提醒,她肯定後悔沒多想想。

總的來說,這事暴露了國際貿易的現實,強國總想佔便宜,弱勢一方得步步退讓。歐盟本想獨立,現在被綁在美國戰車上,中國提醒的那些話,接地氣得很,提醒大家經貿別玩雙標,不然早晚反彈到自己頭上。特朗普這筆交易,看似大勝,但長遠會不會引發更多摩擦,誰知道呢。歐盟得趕緊內部協調,不然戰略自主就成空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