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軍事史上,許世友和王誠漢這倆名字都不陌生。一個是鐵腕作風的上將,一個是硬骨頭的少將,兩人都是一身戰功的老革命。可就在1964年,這兩位硬漢卻因爲一個電話槓上了。許世友劈頭蓋臉罵王誠漢“你現在翅膀硬了”,王誠漢憋不住回了一句“莫名其妙,搞啥”。這事兒聽起來挺帶勁,但背後其實是一場誤會,反映了當時軍隊內部的一些複雜情況。
倆主角的來頭
許世友,1905年生的,河南新縣人,老革命一個。他打小就參加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打過來,戰功多得數不過來。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軍銜,那時候才50歲,絕對是軍裏的頂尖人物。這傢伙作風硬朗,幹啥都雷厲風行,外號“鐵血將軍”。他在南京軍區當司令員的時候,特別抓軍事訓練,講究實戰化,部隊戰鬥力蹭蹭往上漲。不過,他脾氣也大,發起火來誰都敢罵,手下人提到他都得掂量掂量。

許世友這人還有個特點,直腸子,說話不拐彎,有啥說啥。他打仗厲害,管人也有一套,但有時候容易衝動,不搞清楚情況就開噴。這次跟王誠漢的衝突,就跟他這性格脫不了干係。
王誠漢,1915年出生,湖北麻城人,比許世友小10歲。他也是紅軍出身,走過長征,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實戰經驗一點不比誰少。1964年,他剛被授予少將軍銜,那年他49歲,正當壯年。王誠漢管着南京軍區60軍,這支部隊在他手裏練得特別紮實,戰鬥力很強。他這人性格硬朗,做事踏實,不愛張揚,手下官兵都挺服他。
跟許世友比,王誠漢脾氣算溫和的,但也不是軟柿子。他爲人正派,幹活認真,部隊管理得井井有條。60軍能在1964年的大練兵裏出頭,跟他的本事分不開。不過,他也有個毛病,不太愛主動彙報情況,這回的事兒多少跟他這習慣有點關係。
事件經過:從電話開罵到當面道歉
1964年6月,全國軍隊搞大練兵,熱火朝天的。南京軍區60軍表現特別亮眼,比武的時候單兵和班組項目都拿了好幾個第一,風頭一時無兩。那天,王誠漢正在忙活,突然接到許世友的電話。電話一接通,許世友上來就是一頓吼:“你現在翅膀硬了是不是?比武拿了幾個第一,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你這樣太危險了!”王誠漢一聽,腦子有點懵,心想我咋了?我咋就翅膀硬了?他完全搞不清狀況。

許世友接着噴:“軍區搞大練兵,葉帥要拍電教片,你們60軍搶功,別的單位都不如你們嗎?你這是傲氣!”王誠漢這下聽出點門道,合着跟電教片有關。可他心裏清楚,這事兒是葉劍英元帥親自點的名,要拍60軍的訓練項目,不是他們主動去搶的。他想解釋兩句,但許世友正在氣頭上,壓根不給他開口的機會。王誠漢憋了半天火,最後實在忍不住,甩了一句:“司令,你這話莫名其妙,搞啥啊!”說完就把電話掛了。
這電話一掛,事兒就有點大了。畢竟許世友是上司,王誠漢這麼頂回去,多少有點不給面子。不過,事情沒往壞處發展。兩天後,60軍開練兵總結會,許世友居然親自來了。到場後,他笑眯眯地跟王誠漢握手,說:“王軍長親自接我,沒生我氣吧?”王誠漢趕緊說:“哪敢,司令。”許世友拉着他,低聲說:“那天我沒搞清情況,委屈你了,今天來道歉。”王誠漢也挺實在,回了句:“是我彙報不及時,該我檢討。”
這事兒到這兒就算翻篇了。原來,起因是葉劍英元帥來視察,看中了60軍的表現,決定拿他們的項目拍電教片。軍區這邊沒把情況跟各單位說清楚,其他部隊覺得60軍搶了風頭,就有意見,告到了許世友那兒。許世友沒細查,火氣上來就打了電話罵人。後來他弄明白真相,知道冤枉了王誠漢,立馬跑來認錯。這波操作,挺有老將風範。
背後的原因:軍隊裏的那些事兒
這事兒表面上看是許世友和王誠漢的個人衝突,但往深了挖,其實跟當時軍隊內部的情況有不少聯繫。1964年那會兒,新中國成立才15年,軍隊還在調整和磨合期。大練兵是全國性的任務,大家都憋着勁想出成績,單位之間難免有點競爭。60軍表現好,別的部隊眼紅也不是啥稀奇事。
葉劍英元帥挑60軍拍電教片,這本來是好事,可軍區沒把話說明白。其他單位不知道內情,以爲60軍是自己攬功勞,就有點不服氣。加上王誠漢這人不愛主動彙報,許世友那邊得到的消息全是片面的。結果,許世友一聽有人投訴,火氣就上來了,也沒多想,直接找王誠漢開炮。這裏面,信息溝通不暢是個大問題。

許世友爲啥這麼急?
許世友那脾氣,軍裏誰不知道?他當南京軍區司令員,手底下管着好幾個軍,壓力不小。大練兵是上面重點抓的事兒,他得保證整體進度,不能讓哪個單位掉鏈子。60軍出風頭,他擔心會讓其他部隊覺得不公平,影響士氣。再加上他那直性子,聽到點風聲就炸了,壓根沒時間細查。這也算他管理風格的一個短板吧。
王誠漢也不是喫素的。他帶60軍拿成績,那是實打實幹出來的,被莫名其妙罵一頓,誰心裏都不舒服。他那句“莫名其妙,搞啥啊”,其實挺符合他性格——不愛廢話,有啥說啥。掛電話這動作雖然有點衝動,但也說明他不是那種一味忍氣吞聲的人。這倆人,一個火爆,一個硬朗,撞一塊兒不奇怪。
誤會搞清楚後,許世友對60軍還是很信任。後來,他還特意安排60軍的181師去接待外賓,179師組建應急部隊,說明他對王誠漢的能力一點沒懷疑。1964年下半年,王誠漢調去西藏軍區當副司令員,許世友捨不得放人,找軍委說了好幾次想留他,可沒留住。

許世友這邊,1973年調到廣州軍區當司令員,1979年還指揮了中越邊境作戰,幹得挺漂亮。1985年,他因病去世,享年80歲。王誠漢後來發展也不錯,1969年當了成都軍區副司令員,1982年升司令員,1985年去了軍事科學院當政治委員,1988年晉升上將,活到2008年纔去世,93歲。這倆人因爲這事兒有過交鋒,但最後用坦誠化解了,還成了軍史裏一段佳話。
這事件挺能反映當時軍隊的氛圍。大練兵那會兒,大家都想表現好,競爭是少不了的。可競爭歸競爭,團結還是主基調。許世友罵完人能親自去道歉,王誠漢被罵了還能大大方方認個錯,這說明老一輩軍人有擔當,也講情誼。軍隊裏這種既爭又合的關係,其實是戰鬥力強的保證。
許世友和王誠漢這對組合,一個是大領導,一個是軍長,級別差着呢。可出了誤會,許世友沒端架子,王誠漢也沒記仇。這事兒告訴咱們,領導跟下屬之間,關鍵得有坦誠。許世友願意認錯,那是胸懷;王誠漢不計較,那是格局。擱現在,這也值得學學。

許世友的火爆脾氣,王誠漢的硬朗作風,都在這事兒裏表現得淋漓盡致。許世友衝動了一把,但能及時剎車;王誠漢頂了句嘴,但沒把事兒鬧僵。倆人性格雖然不一樣,可最後都能把誤會化開,說明性格有短板沒啥,只要有底線、有原則,就能幹成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