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局勢如緊繃的弦,烏克蘭的炮火、朝鮮半島的導彈試射、臺灣海峽的艦艇對峙,處處暗藏危機。美國與俄羅斯的戰略家目光聚焦,指向三個潛在的戰火引爆點。過去百年,兩次大戰的陰影提醒人類,和平來之不易。美俄對主戰場的判斷爲何驚人一致?這些地點的地緣價值如何左右大國博弈?

哈里·S·杜魯門於1884年5月8日出生在密蘇里州拉馬爾一個農場家庭。童年時,他常在田間推着犁耙,跟隨父親翻土,汗水浸溼粗布襯衫。1917年,他加入美國陸軍,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法國戰場指揮炮兵連,親自調整炮口方向,指揮士兵在泥濘戰壕中發射炮彈,躲避德軍反擊。戰後,他經營雜貨店失敗,轉而進入政壇,1934年當選參議員。1944年,他成爲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副總統,次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後接任總統。
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與斯大林、丘吉爾對坐,會議室內的長桌鋪着綠色毛氈,他手指敲擊桌面,語氣強硬地討論戰後歐洲劃分,會議因爭執多次暫停。他下令實施曼哈頓計劃,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升起,城市化爲廢墟,結束二戰,同時開啓核威懾時代。杜魯門推動遏制政策,視蘇聯爲首要威脅,1947年在白宮辦公室簽署法案,批准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1890年10月14日出生於得克薩斯州丹尼森,家境貧寒,童年在堪薩斯州田野間奔跑,幫母親劈柴。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加入陸軍,起初負責訓練新兵。二戰期間,他指揮盟軍作戰,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前,他在倫敦指揮部盯着地圖,用鉛筆圈出登陸點,命令士兵冒着槍林彈雨衝上海灘。戰後,他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53年當選總統。在白宮,他批准核武器計劃,1953年站在聯合國講臺上提出“和平原子”倡議,手勢堅定,但同時授權“扣球行動”,計劃用數百枚核彈摧毀蘇聯目標。他推動北約建設,1955年在日內瓦與蘇聯領導人會面,討論軍備控制,會議室外雨聲淅瀝,氣氛緊張。

尼基塔·S·赫魯曉夫1894年4月15日生於俄羅斯卡盧加省,出身礦工家庭,年輕時在工廠揮汗操作機器。1918年加入布爾什維克,1920年代進入共產黨高層,負責烏克蘭事務。二戰後,他在基輔指揮重建,親自視察被毀的工廠,督促工人修復機器。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他通過黨內鬥爭於1958年成爲蘇聯總理。1960年,他在聯合國大會上脫下皮鞋敲擊講臺,抗議西方言論,引發全場騷動。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他下令將導彈運往古巴,貨船在夜色中穿過大西洋,士兵在甲板上檢查設備。危機期間,他在克里姆林宮辦公室翻閱電報,批示撤回導彈,避免核戰。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家境清貧但書香濃厚,少年時在書房臨摹書法。1917年赴日本留學,後轉往法國,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他在重慶協調國共合作,夜裏在簡陋辦公室點着油燈與各方談判。1949年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前,他在中南海會見印度大使,雙手交疊,語氣沉穩地警告聯合國軍勿越三八線。1972年,他主持尼克松訪華,親自陪同參觀長城,步伐穩健,指點江山,促成中美關係緩和。

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1965年9月14日生於列寧格勒,父親是大學教授。他常在公寓窗前閱讀法律書籍,1987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1990年代進入政壇,2008年至2012年擔任俄羅斯總統,期間在克里姆林宮簽署經濟改革文件。2012年後任總理,現爲安全會議副主席。2022年俄烏衝突後,他在莫斯科辦公室通過社交平臺發佈聲明,警告西方行動可能引發全球衝突,語氣尖銳,指責北約擴張。

美俄戰略分析對潛在大戰主戰場的判斷高度一致,鎖定烏克蘭、朝鮮半島和臺灣海峽,原因在於這些區域的地緣戰略價值、歷史對立和軍事緊張態勢。烏克蘭位於東歐平原,地勢平坦,適合大規模軍隊機動。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軍隊從北部、東部和南部推進,坦克車隊在雪覆蓋的公路上隆隆前行,士兵在路邊檢查站覈查文件,寒風吹動他們的軍大衣。烏克蘭部隊在基輔郊外挖掘戰壕,用沙袋堆砌防禦工事,應對炮火。西方國家提供武器援助,2024年11月,烏克蘭使用美製遠程導彈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發射時導彈尾焰劃破夜空。俄羅斯視烏克蘭爲安全緩衝,北約東擴被視爲挑釁。2023年,北約在波蘭邊境舉行演習,士兵在泥濘地訓練,裝甲車碾過草地,模擬對抗。
朝鮮半島自1945年分裂後,沿三八線對峙,軍事衝突風險高企。朝鮮頻繁試射導彈,2023年10月,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從平壤郊外發射,士兵在控制室盯着屏幕,指揮官下達發射指令,導彈升空時震耳欲聾。韓國和美國在半島南部舉行聯合演習,2024年6月,部隊在山谷間行軍,士兵扛着步槍翻越障礙,戰機在空中盤旋。中國視半島穩定爲東北亞核心,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士兵在冰雪中徒步,揹着沉重的彈藥箱,躲避美軍偵察機。2024年,朝鮮宣佈放棄和平統一目標,部隊在邊境集結,挖掘防禦工事,增加緊張氣氛。

臺灣海峽是東海戰略要衝,臺灣問題關乎中國核心利益。1949年後,臺灣當局與大陸對立,2016年以來,臺灣領導人政策調整,2024年5月20日,新任負責人在臺北發表講話,現場旗幟飄揚,觀衆鼓掌,措辭引發爭議。中國堅持一箇中國原則,視臺灣爲領土不可分割部分。2024年5月,解放軍在海峽舉行“聯合利劍”演習,艦艇在波濤中列隊航行,士兵在甲板上操作雷達,戰機從航母起飛,劃過雲層。臺灣當局採購美製F-16戰機,2024年10月,部隊在海岸部署反艦導彈,士兵在沙灘上調整發射架,應對潛在威脅。美國航母巡航海峽,2023年7月,艦艇在暴風雨中搖晃,水兵在甲板上固定設備,引發中國強烈反應。

美俄智庫對這些區域的關注基於其戰略重要性。2017年,美國國家利益中心發表文章,分析烏克蘭、朝鮮半島和臺灣海峽爲潛在衝突點,指出核擴散和經濟依賴加劇風險。2024年11月19日,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在莫斯科發表講話,提及相同區域,警告北約行動可能導致全球對抗。烏克蘭的能源管道、朝鮮的核能力、臺灣的芯片產業,均牽動全球。烏克蘭管道輸送歐洲天然氣,2022年冬季,管道設施在炮火中受損,工人冒着寒風搶修。臺灣生產全球60%芯片,2024年臺積電工廠燈火通明,工人操作精密機器,任何中斷將癱瘓全球供應鏈。
大國博弈使這些區域如緊繃的弦。俄羅斯在烏克蘭部署高超音速導彈,2023年12月,導彈在夜間發射,尾焰照亮烏克蘭東部天空。朝鮮2024年加強與俄羅斯軍事合作,士兵在邊境檢查從俄運來的裝備箱。美國在臺灣海峽部署艦艇,2024年8月,水兵在指揮室分析雷達信號,應對中國軍演。各國剋制避免直接對抗,但緊張態勢未減。

冷戰時期,美蘇通過外交和剋制避免大戰。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軍向北推進,坦克在山路揚起塵土。10月,中國志願軍跨鴨綠江,士兵在長津湖戰役中冒着零下40度嚴寒,用刺刀挖掘冰面掩體,對抗美軍轟炸機。杜魯門在白宮否決麥克阿瑟的核武提議,簽署命令限制行動。1962年10月16日至28日,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封鎖加勒比海,海軍艦艇在風浪中巡邏,雷達鎖定蘇聯貨船。赫魯曉夫在莫斯科批示撤回導彈,船隊在夜色中掉頭,危機化解。

2022年2月,俄烏衝突加劇,俄羅斯軍隊在頓巴斯推進,士兵在雪地挖掘壕溝,應對烏克蘭無人機襲擊。西方提供武器,2024年9月,烏克蘭發射美製導彈,爆炸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掀起濃煙。朝鮮半島2024年緊張升級,朝鮮試射導彈,韓國部隊在三八線部署反導系統,士兵在寒風中檢查設備。臺灣海峽軍演頻繁,2025年1月,中國艦隊在海域模擬封鎖,艦艇列陣,水兵操作火控系統。臺灣部隊在花蓮海岸架設導彈,士兵在沙灘調整瞄準鏡。
大國推動對話緩解緊張。2024年5月16日,中俄領導人在北京會晤,簽署文化和安全合作協議,會場內紅毯鋪地,雙方握手交換文件。聯合國召開會議,2023年9月,各國代表在紐約討論軍控,桌上堆滿文件,氣氛嚴肅。中國推動東北亞和平機制,2024年7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代表團討論透明演習計劃,強調限制武器擴散。中東衝突雖頻繁,如2023年10月巴以衝突升級,以色列空襲加沙,塵土飛揚,但大國未直接介入,降低全球風險。

杜魯門於1972年12月26日在堪薩斯城家中去世,享年88歲,葬禮上軍樂隊奏響哀樂。艾森豪威爾於1969年3月28日在華盛頓醫院逝世,享年78歲,靈柩覆蓋國旗。赫魯曉夫於1971年9月11日在莫斯科寓所去世,享年77歲,葬禮低調。周恩來於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全國默哀,人民聚集天安門悼念。梅德韋傑夫繼續在俄羅斯安全會議任職,2025年仍在莫斯科參與政策制定,辦公室內文件堆積,電腦屏幕顯示國際動態。
全球各國需借鑑歷史教訓,通過理性對話化解危機。聯合國、金磚國家等平臺推動多邊合作,2025年6月,金磚峯會在巴西召開,代表們在會議廳圍繞長桌討論經濟和安全議題。軍控協議限制核擴散,演習透明化減少誤判。和平靠各國攜手,烏克蘭、朝鮮半島、臺灣海峽的緊張需通過外交緩解,確保世界遠離大戰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