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在南海建設最大的軍事基地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29

中國在南海的軍事佈局這些年越來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些填海造出來的島礁基地。說起這個話題,就得從南海的整體形勢聊起。南海這片海域面積大,資源豐富,航道關鍵,好幾個國家都對它有領土主張。中國主張的歷史依據是九段線,覆蓋了大部分南海島礁,包括南沙、西沙和中沙羣島。近年來,中國加強了在這些區域的建設,特別是南沙羣島的幾個主要礁盤,已經建成了功能齊全的設施。這些基地不光是民用,還帶有明顯的軍事用途,幫助中國維護海洋權益,提高海軍和空軍的響應能力。

具體來說,中國從2013年左右開始大規模填海工程,主要集中在南沙的永暑礁、美濟礁和渚碧礁上。這些地方原本是珊瑚礁,通過疏浚和堆積沙石,擴大了土地面積。永暑礁現在有大約2.8平方公里的陸地,上面建了3000米長的跑道,能起降大型飛機,還有港口、雷達陣列和防禦工事。美濟礁和渚碧礁也類似,跑道長度在2700到3000米之間,配備了 hangar 和通信設備。這些設施的總規模很大,據一些分析,單個基地的面積和功能已經能和一些傳統海軍基地比肩,比如美國在太平洋的珍珠港,但中國這些是新建的,佈局更現代化,覆蓋範圍更廣。

爲什麼說這是最大的軍事基地?因爲這些島礁基地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個網絡,總面積超過400平方公里,如果算上中沙羣島的部分建設,就更龐大了。中沙羣島總面積本來就大,通過填海和基礎設施升級,中國計劃進一步強化這裏的安全部署。比起單一基地,這個體系的戰略深度更強,能支持遠程監視、導彈部署和艦艇補給。舉例來說,2022年美國官員就指出,中國已經在這些島上部署了反艦導彈和地對空導彈系統,實現了完全軍事化。這不是空談,衛星圖像顯示,基地上有地下儲存區、行政大樓和傳感器陣列,佔地約29萬平方米。

從戰略角度看,這些基地對中國很重要。南海是全球貿易要道,每年通過這裏的貨物價值幾萬億美元。中國作爲貿易大國,需要確保航線安全。基地建成後,海軍巡邏更頻繁,能快速應對突發事件,提高了軍事實力在國際事務中的分量。同時,這也推動了軍事工業發展,比如國產疏浚船和雷達技術的進步。軍隊現代化進程加快,裝備更新換代,訓練更貼近實戰。網友們討論時,有人說這增強了國家綜合實力,保障領土完整;也有人擔心資源投入太大,影響其他領域發展。

國際上,這個計劃引發了不少爭議。美國和菲律賓等國表達擔憂,認爲這可能加劇地區緊張。2025年7月,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就表揚菲律賓頂住壓力維護主權。菲律賓批准美國在巴拉望省建海軍維護基地,越南也在南海開展島礁項目。聯合國會議上,各方討論南海行爲準則,中國強調和平發展,維護航行自由。但一些國家通過外交抗議,指責中國行爲非法。中國外交部回應,重申主權立場,設施用於防禦。

國內輿論分兩派。支持者覺得在複雜國際形勢下,建基地是必須的,能更好應對安全挑戰。張先生那樣的網友說,這有助於國家實力提升。王女士認爲保障國家安全是應該做的。但也有李先生擔心資金投入影響民生,陳女士怕引發國際衝突。總體上,基地建設對國家有戰略價值,不僅加強軍力,還提升國際地位,促進技術進步。

進一步看,中國繼續推進這些項目。2025年3月的報告顯示,美軍在南海活動頻繁,中國相應增加部署。衛星圖像顯示,西沙永興島部署了轟-6轟炸機,這是2020年以來首次。海南島的海軍基地也在擴建,包括核潛艇設施和大型碼頭。西沙羣島的北島和永興島有新建築,佔地72英畝。這些發展讓中國在南海的投射能力更強,能監控廣闊海域。

不過,建設不是一帆風順。環保問題是焦點,填海影響珊瑚生態,中國採取措施監測水質。資源分配也需平衡,鉅額投入來自國家預算,得確保不擠壓教育醫療。國際壓力下,中國通過東盟對話,推動行爲準則談判。邀請周邊國家參觀島礁,展示設施用途。

長遠來說,這些基地是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一部分。海軍艦艇數量增加,潛艇和航母入列,如山東艦。軍隊改革調整指揮體系,南方戰區重點南海。專家分析,這平衡了區域動態,避免衝突升級。中國堅持主權同時,強調合作救援演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