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太陽報曾搞出一篇報道,說中國在搞導彈列車的事兒,還能帶上1000枚東風-41核導彈,這事兒聽起來挺唬人的。太陽報的文章直接點名,說中國借鑑了朝鮮的路子,把高鐵或者鐵路系統改造成導彈發射平臺,能快速轉移洲際導彈,避開敵人的第一波打擊。報道里提到了專家分析,覺得中國的高鐵網覆蓋面大,時速高,能讓東風-41這種重傢伙在短時間內跑到安全地方發射。太陽報引用了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的裏克·費舍爾的話,他說這種系統要是建起來,能額外支撐1000枚彈頭的部署,夠震懾西方的。費舍爾是老牌軍事分析師,長年盯着亞洲軍力變化,他的觀點基於衛星圖像和公開情報來源。
這事兒不是空穴來風,早幾年就有跡象顯示中國在探索鐵路機動導彈。2015年12月5日,中國在五寨導彈測試中心搞了一次東風-41的冷發射測試,就是用氣體把導彈從鐵路車廂裏彈出,但沒點火發動機。這次測試用的是鐵路版發射器,類似於蘇聯當年的RT-23“手術刀”系統。RT-23是冷戰時期蘇聯的鐵路機動核導彈,能在火車上發射,隱蔽性強。中國當時從烏克蘭那邊繼承了些技術遺產,因爲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設計局的資料散落,中國軍工企業可能參考了這些來搞自己的版本。東風-41是固體燃料洲際導彈,長21米,重80噸,直徑2.25米,能裝進改裝的鐵路車廂。它的射程達1.2萬到1.5萬公里,能覆蓋美國全境,還能帶多達10個分導式彈頭。

太陽報的報道把焦點放在中國學朝鮮上。朝鮮在2021年9月15日公開了他們的鐵路機動導彈系統,用的是前蘇聯的內燃機車頭,拉着兩節改裝貨運車廂,每節車廂帶兩枚火星-11導彈。火星-11射程800公里以上,夠打韓國全境。朝鮮的系統速度不高,只有100公里每小時,但靠隧道藏身,發射間隔才5分鐘。一個團有9輛列車,能在幾分鐘內扔出18枚導彈。中國的高鐵網比朝鮮發達多了,軌道總長超4萬公里,時速350公里以上,要是用來機動東風-41,轉移速度快得多。太陽報說,中國興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那時從蘇聯搞到固體火箭技術,2005年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提出列車發射方案。2015年軍方網站上出現過高鐵發射討論,2016年衛星照片捕捉到東風-41在鐵路上的測試。
費舍爾在報道里強調,這種導彈列車難追蹤,能僞裝成普通客運列車,在城市間穿梭。波托馬克基金會的菲利普·卡伯也插話,說列車系統比固定井或公路卡車生存率高,能像潛艇一樣帶多枚導彈。卡伯長年用商業衛星監測亞洲導彈活動,他的基金會2011年就研究過中國地下隧道網絡,用來藏核武器。尹子宏是西南交通大學的副教授,2022年3月在學校學報上發論文,討論高鐵怎麼提升軍事機動性、安全性和僞裝。他團隊用計算機模擬導彈從高鐵發射時的應力分佈,計算軌道變形和振動影響。尹子宏的論文指出,高鐵無砟軌道用混凝土板吸收衝擊,比普通鐵路強,發射推力能傳到8米深的基礎,但低頻振動是風險,需要調整車廂結構。
東風-41的發展史挺長,從1986年7月啓動,2012年第一次飛行測試,2013年12月13日第二次測試。2015年12月21日,有報道說中國測試了東風-41從鐵路車發射,卡伯的基金會識別了發射點。到2019年10月1日,國慶70週年閱兵上,16輛東風-41發射車亮相,正式公開。美方情報評估,東風-41能帶3到10個彈頭,總載荷2500公斤,還加了誘餌彈干擾導彈防禦。太陽報推測,如果全網部署導彈列車,能整體增加1000枚東風-41的攜帶容量,因爲每列車多節車廂,高鐵網大,能分散部署。
不過,這事兒也有技術難題。普通鐵路和高鐵軌道不一樣,高鐵靠電力貓道供電,要建專用線成本高。太陽報提到,中國高鐵需備用電源模塊,避免架空線干擾發射。隱蔽性也成問題,要融入日常交通,運行線路容易被對手掌握。專線的話,得建車站、補給和維護系統,複雜得很。朝鮮的系統簡單,靠現有鐵路和隧道,中國要搞高鐵版,難度大。美方報告說,中國探索過鐵路和 silo 混用,但鐵路版還沒大規模服役。

後續發展上看,2023年美國國防情報局報告估算中國核彈頭超500枚,到2030年可能超1000枚。中國堅持防禦性核政策,規模控制在最低必要水平,沒擴張野心。2023年2月,俄羅斯暫停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美國找藉口調整,媒體渲染中國核進展影響輿論。費舍爾2023年9月25日在臺北時報發文,分析臺灣危機中的太空影響,引用衛星數據。尹子宏繼續發論文,探討軌道工程在軍事上的應用。卡伯2024年1月18日報告,列出中國核技術路徑,用開源情報驗證。
2024年太陽報類似報道少了,焦點轉到其他熱點。中國高鐵網繼續擴展,主打民用,軍事應用沒官方證實。2024年12月18日五角大樓報告,中國核彈頭超600枚,仍預計2030年到1000枚。費舍爾2024年10月23日在YouTube訪談討論中國軍力,引用卡伯的地下設施分析。尹子宏指導學生實驗,測試新變量。卡伯2025年5月23日講座,呈現中國劇場核擴張細節。
2025年3月12日,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手冊說中國彈頭約600枚,比美國3700枚少得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5年6月15日報告,中國彈頭從500增到600。費舍爾保持活躍,追蹤圖像,提供諮詢。尹子宏出版新論文,分析軌道耐久性。卡伯2025年1月28日文章,討論中國三戰法對歐洲影響。

中國核力量現代化是事實,但導彈列車是否真能帶1000枚東風-41,還停留在外媒猜測階段。東風-41的機動方式包括公路、鐵路和 silo,鐵路版測試過,但沒證實大規模部署。朝鮮的系統更成熟,已服役一個團,中國要是跟進,會提升生存力,但也加劇軍備競賽。太陽報的報道帶點聳人聽聞,但基於部分真實測試數據。費舍爾、卡伯這些專家的分析有數據支撐,避免主觀臆測。
整體看,中國核戰略強調最低威懾,不先用核武器。東風-41從2019年入役,數量有限,估算18到36輛發射車。鐵路機動能增加靈活性,但電力依賴和隱蔽挑戰大。朝鮮導彈列車用內燃機,簡單可靠,中國高鐵版需解決供電問題。尹子宏的研究模擬短時衝擊優勢,但警告基礎設施損傷,建議強化基礎。
美方擔心中國核庫存增長,2021年國防部報告說中國到2027年有700枚彈頭,到2030年1000枚。但中國官方否認擴張,強調防禦。導彈列車概念從冷戰蘇聯來,中國測試過,但沒像太陽報說的那麼誇張。1000枚的數字可能是整體潛力,不是單列車容量。東風-41每枚帶3到10彈頭,全系統部署能累積到那個規模。
費舍爾職業生涯專注亞洲安全,出版多本書籍,影響政策。尹子宏學術路徑穩,領導國家項目。卡伯從海軍陸戰隊轉智庫,訪問烏克蘭前線36次,觀察導彈戰術。他們的觀點交匯,推動領域認知。
到2025年7月,中國防空系統展示,但核進展低調。費舍爾退休前繼續研究,尹子宏教學,卡伯監測變化。導彈列車話題反映地緣緊張,但事實需覈實,避免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