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1.3萬億大禮,特朗普槍口對準中方,24小時內,中方劃出紅線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29

美國和歐盟在貿易上達成協議,這事鬧得挺大,歐盟那邊直接給了美國一個價值1.3萬億美元的包袱,包括6000億美元的投資和7500億美元的能源採購。作爲交換,美國把歐盟產品的關稅定在15%。這協議是特朗普和馮德萊恩在蘇格蘭談成的,談完後特朗普馬上就把矛頭指向中國,說很快就能和中國籤貿易協議。結果沒過24小時,中國外交部就表態,反對任何損害中國利益的安排。這事反映出國際貿易的複雜性,各方都在算自己的賬,美國想從歐盟身上撈好處後,再去壓中國讓步,但中國這邊立場很硬,不會輕易鬆口。

先說這個協議的具體內容。歐盟同意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主要針對基礎設施和製造業領域,還會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比如液化天然氣和石油。這兩項加起來就是1.3萬億美元,直接讓美國經濟受益。歐盟還會增加購買美國軍事裝備,金額在幾百億美元級別。作爲回報,美國把歐盟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從原來的威脅30%降到15%,覆蓋汽車、藥品和半導體等行業。有些產品像飛機和某些化學品實現了零關稅,但整體來說,歐盟出口到美國的成本還是漲了,因爲之前關稅平均只有2.7%左右。現在15%的水平對歐盟企業是個壓力,尤其是德國的汽車業和法國的製藥業,會增加出口成本,導致競爭力下降。

特朗普把這協議叫成“史上最大交易”,因爲它扭轉了多年來的貿易不平衡。美國對歐盟的貿易逆差長期存在,這次協議讓歐盟承諾更多采購和投資,等於美國多賺了錢。歐盟內部反應不一,德國總理默茨說這結果不算好,但比30%關稅強。法國總理巴魯叫它“歐洲的黑暗一天”,覺得歐盟讓步太多。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狠,說特朗普把馮德萊恩“當早餐喫了”,意思是歐盟被美國坑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解釋說,這協議帶來穩定,避免了更糟的情況,但她也沒否認15%關稅是個挑戰。

這協議談成後,特朗普沒停下腳步。他在會談前就對媒體說,美國很快會和中國達成協議,看起來很樂觀。當時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已經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開始了,雙方代表在談關稅減讓和技術轉移等問題。特朗普的表態等於把壓力轉到中國身上,想用歐盟協議的勢頭逼中國讓步。美國之前對中國徵收高關稅,現在想繼續施壓,目標是減少貿易逆差和保護本土產業。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7月28日的記者會上回應了這事。有記者問,中國會不會像歐盟那樣籤次優協議。郭嘉昆直接說,中國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遵守世貿組織規則,但堅決反對以犧牲中國利益爲前提的任何協議。這等於給美國和其他方劃了條紅線,強調談判必須互利共贏,不能單方面讓步。這回應時間就在特朗普表態後不到24小時,顯示中國反應快,立場穩。

從大局看,這事暴露了國際貿易的現實問題。美國用關稅當武器,先從歐盟身上拿到好處,再瞄準中國,目的是重塑全球供應鏈,讓更多製造業迴流本土。但歐盟讓步後,內部矛盾也出來了,一些國家覺得馮德萊恩談判太軟,犧牲了歐洲利益。像法國和德國,出口依賴美國市場,現在成本漲了,企業得調整策略,可能轉而找其他市場。中國這邊,堅持自己的底線,不會因爲美國和歐盟簽了協議就慌張。過去中美貿易摩擦中,中國已經證明了韌性,通過多元化出口和加強內需來應對。

市場反應也值得注意。協議公佈後,歐元跌了1.3%,美元走強。歐洲股市波動大,汽車和製藥股下挫,因爲關稅影響利潤。美國股市倒是反彈,因爲協議減少了不確定性。全球投資者擔心,如果中美談判破裂,會引發更大連鎖反應。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經讓平均稅率從2.2%升到15.8%,對消費者和企業都是負擔。但他覺得這能刺激本土生產,創造就業。

歐盟內部的分歧越來越明顯。馮德萊恩的協議需要歐洲議會和27個成員國批准,才能生效。有些議員批評這協議不平等,等於歐盟向美國繳保護費。匈牙利和波蘭可能支持,因爲他們親美,但法國和德國有怨言。整體來說,歐盟在貿易上缺乏統一聲音,讓談判喫虧。中國觀察到這點,會更注重多邊合作,避免被孤立。

特朗普的策略是分而治之,先搞定歐盟和日本,再集中火力對中國。日本也簽了類似協議,15%關稅加5500億美元投資。菲律賓和印尼的關稅更高,19%左右。中國不會跟風,因爲中美貿易體量大,涉及科技和供應鏈。談判在斯德哥爾摩繼續,美方想延長關稅休戰,中國堅持市場準入平衡。

這事的核心是權力平衡。美國用經濟實力壓人,但長遠看,關稅戰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消費者會面對更高價格,通脹壓力增大。歐盟企業得適應新規則,可能轉向亞洲市場。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聯繫,減少對美依賴。全球貿易格局在變,各國都得找新定位。

郭嘉昆的回應強調合作環境,拒絕單邊主義。這和中國一貫政策一致,主張對話解決分歧。特朗普信心滿滿,但結果不只美國說了算。中國有底氣,因爲經濟規模大,產業鏈完整。未來中美協議能不能成,還得看雙方妥協空間。

歐盟協議的影響會波及全球。歐洲酒類和奢侈品出口受影響,股價波動。製藥業成本漲,可能轉嫁給消費者。中國企業警惕貿易轉移,如果美國關門,中國貨可能湧向歐洲,引發新摩擦。歐盟已經在用保障措施防傾銷。

特朗普第二任期聚焦保護主義,關稅成主要工具。他對加拿大也施壓,威脅35%關稅。加拿大還沒簽協議,貿易談僵持。整體看,美國的做法讓盟友不爽,但短期內特朗普得分,因爲協議帶回錢和就業承諾。

中國劃紅線後,談判進入新階段。美方可能調整策略,但分歧還在。特朗普需認識到,中國利益不容忽視,否則策略會碰壁。中國保持堅定,不接受單方面安排。這事提醒大家,貿易不是零和遊戲,得找共贏點纔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