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最近簽下的這份美歐貿易協議,簡直把整個歐洲鬧得雞飛狗跳。原本大家覺得她是歐洲政壇的鐵娘子,手握大權,結果這一筆交易下來,讓不少人覺得她把歐洲的利益賣了個精光。協議剛公佈,歐盟內部就炸鍋了,從法國到匈牙利,領導人一個個跳出來指責,說這根本不是平等協議,而是美國單方面佔便宜。馮德萊恩的地位本來就搖搖晃晃,現在更像是坐在火山口上,大家開始嚷嚷着讓她下臺,換個能真正維護歐洲利益的人上來。整個事件讓歐盟清醒過來,原來在面對美國這種強勢玩家時,內部不團結,外部就得喫虧。這事兒不光是貿易問題,還牽扯到歐盟的整體戰略自主性,大家得好好想想,怎麼才能不總被別人牽着鼻子走。
先說說馮德萊恩這個人,她在歐洲政壇混了這麼多年,從德國國防部長幹到歐盟委員會主席,確實有兩把刷子。1958年出生在布魯塞爾,父親是歐盟委員會的高官,從小就泡在歐洲政治圈裏。長大後學醫,當了婦科醫生,還生了七個孩子,家庭事業兩不誤。後來轉行從政,加入基督教民主聯盟,逐步爬到高位。2005年進默克爾內閣,當家庭部長,之後勞工部長,2013年當國防部長,是德國第一個女國防部長。那時候她推動軍事改革,提高國防開支,還處理了不少採購醜聞。
2019年歐盟議會選舉後,德法兩國博弈,她被推上歐盟委員會主席寶座,以微弱優勢當選。連任後,繼續推綠色協議、數字轉型,對俄烏衝突也積極響應,推動對俄製裁和支持烏克蘭。她的影響力大到被叫“歐洲女王”,因爲她主導歐盟對外政策,貿易競爭外交都得她點頭。但問題也來了,她總被指責太親美,尤其在美歐利益衝突時,總拉俄羅斯當擋箭牌,敦促歐盟跟美國走。這讓她被貼上“美國代言人”的標籤,內部分歧越來越大。

這份協議的來龍去脈,得從特朗普上臺說起。他一回來就揮舞關稅大棒,說要修復美俄關係,結束俄烏衝突,這讓歐洲不爽,因爲歐盟對俄製裁正緊。特朗普威脅對歐盟大部分貨物徵收30%關稅,如果8月1日前沒談成,就開幹。馮德萊恩團隊急了,四處奔走,7月27日在蘇格蘭的特恩貝里高爾夫球場跟特朗普見面。談了40分鐘,就敲定框架:美國對歐盟大部分出口徵收15%關稅,比之前平均4.8%高出不少,但避開了30%的威脅。
歐盟同意從美國買7500億美元能源,包括液化天然氣、石油和核燃料,還增加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有些戰略貨物如飛機和半導體設備零關稅,但整體看,歐盟付出多,收穫少。特朗普吹這是“史上最大協議”,能創造就業,穩定經濟。但歐盟這邊,出口商、農民和製造商叫苦不迭,因爲關稅漲了,競爭力下滑。協議還要求歐盟買更多美國軍備,這讓依賴俄氣的國家更尷尬,現在得轉向美國,成本更高。

歐盟內部的反應可想而知。法國總理貝魯直接說這是“馮德萊恩-特朗普協議”,不是真正雙邊平等的東西。他強調歐洲利益受損,沒拿到對等回報。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狠,說特朗普把馮德萊恩“當早餐喫了”,因爲歐盟除了高關稅,還得掏腰包買能源和投資美國。德國總理默茨審視協議後,表示不滿意,認爲這加劇經濟壓力,尤其德國汽車業本就出口依賴美國市場。
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點出要害,說馮德萊恩領導的歐盟委員會已經造成經濟嚴重損失,需要新領導人來扭轉局面。批評聲從布魯塞爾傳到各國首都,議員們質疑爲什麼在談判中讓步這麼多,沒能強硬回擊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協議細節顯示,15%關稅覆蓋大多數產品,歐盟承諾取代俄能源供應,轉向美國液化天然氣,這讓能源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一些國家擔心競爭力下降,政治右轉趨勢加劇,因爲經濟不景氣總會助長民粹。

這份協議不光是數字問題,還暴露了歐盟的深層毛病。馮德萊恩上臺後,本想讓歐盟更團結,結果內部分歧更大。美歐利益衝突時,她總搬出“共同敵人”俄羅斯,來推動歐盟配合美國。這次特朗普修復美俄關係,歐盟的藉口沒了,她沒法再用“共同價值觀”說服大家靠攏美國。多重壓力下,她的領導地位岌岌可危。雖然前不久不信任投票中她勉強過關,但協議落地後,抗議浪潮只會更猛。布魯塞爾街頭已經有人示威,高喊要求她辭職。成員國領導人在會議中爭論不休,一些國家擔心對美依賴加深,內部凝聚力削弱。歐盟面臨經濟下滑、政治右轉等難題,就算換領導人,也未必能馬上解決。關鍵在於歐洲內部能不能形成合力,對內改革,走向戰略自主,而不是總向美國屈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捍衛自身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