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投票在即,賴清德不肯辭職?蔡英文首次開口,臺媒喊話大陸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29

哎呀,臺灣的政治圈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第一輪罷免投票剛結束沒幾天,島內就各種聲音冒出來。7月26日那天,全臺九個縣市同步投了票,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和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結果全軍覆沒,沒一個通過。同意票都沒達到門檻,不同意票領先一大截。這事兒直接讓民進黨那邊喫了個大虧,本來想借着罷免翻盤,改變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格局,現在看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你想想,這波操作背後,賴清德作爲總統和民進黨主席,爲什麼到現在還不肯辭職?難道他真覺得這失敗不算啥,還是有其他盤算?

先說說背景吧,這次大罷免的起因得追溯到去年底的國會改革爭議。國民黨跟民衆黨聯手推法案,民進黨覺得那些條款親中,影響國安,就有公民團體發起罷免,民進黨後來也跟進支持。罷免分成兩輪,第一輪就是7月26日的24名國民黨立委,包括傅崐萁、徐巧芯、王鴻薇、羅智強這些人,還有高虹安。投票率不算低,平均六成左右,但結果是國民黨全守住了席位。國民黨那邊歡呼,說這是民衆智慧,證明民進黨的策略不對路。民進黨呢?黨團總召柯建銘他們開記者會,說要虛心檢討,審慎反思社會意見。但賴清德本人在臉書上只發了文,說尊重結果,感謝大家行使權利,沒提半句責任歸屬。你說,這算不算在甩鍋?爲什麼他不直接站出來扛呢?這不是讓黨內其他派系有機會起鬨嗎?

賴清德不肯辭職,這事兒說來也接地氣。他上臺才幾個月,本來就面對國民黨掌控立法院的局面,這次罷免失敗,雖然丟臉,但辭職的話,黨內會亂成一鍋粥。民進黨派系多,新潮流、英系啥的,本來就各有山頭。罷免前,賴清德就沒太直接下場,主要是柯建銘他們在衝鋒。他要是現在辭黨主席,誰來穩住陣腳?八月份第二輪投票還等着呢,針對馬文君、遊顥、羅明才這些剩下的7名國民黨立委。要是賴清德這時候走人,民進黨豈不是未戰先敗?而且,從搜索到的資料看,外界分析賴清德有甩鍋的空間,把責任推給前線的人,輕罰一下,以後還能再用。國民黨那邊喊他道歉,他理都不理,就繼續幹他的總統事兒。你覺得這聰明不?還是太硬撐了?要是換你當領導,失敗了會怎麼選?

蔡英文這時候開口,也挺有意思。她是7月26日晚上在臉書發文,第一次公開表態,說越困難越要團結,繼續支持賴清德和執政團隊,爲了民主自由啥的。之前罷免進行中,她一直沉默,沒摻和。爲什麼突然冒泡?資料顯示,她2018年選舉失利後,就辭了黨主席,現在這表態,像是在提醒賴清德,該怎麼做自己掂量。但也有人說,她這是幫賴清德穩軍心,畢竟她是前總統,影響力還在。蔡英文的發文配了臺灣地圖,強調國家穩健前進。你想想,她沉默那麼久,突然支持賴清德,是真心挺,還是有派系鬥爭的味道?英系跟賴清德本來就有摩擦,她上臺後賴清德就調整了些她的支持者。現在這開口,會不會讓黨內更復雜?反正,這事兒讓外界覺得,民進黨內部不是鐵板一塊。

臺媒的反應也熱鬧,好幾家媒體開始喊話大陸。像聯合報、自由時報這些,在評論中提建議,說大陸要通過實際行動給島內民衆好印象,增加兩岸一家的認同感。比如,推動經濟合作,互動非頑固臺獨的政治人士,爲和平統一鋪路。但他們也忽略了民進黨當局阻撓交流的事實。大陸那邊一直釋放善意,但統一方式還是看民進黨怎麼處理兩岸關係。要是繼續推臺獨路線,大陸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回應。爲什麼臺媒這時候喊話?罷免失敗後,島內輿論覺得民進黨策略失敗,可能兩岸緊張加劇。國民黨贏了,會更強勢推親中議程。臺媒的建議中肯,但現實中,民進黨還在擋交流。你說,這喊話有用嗎?還是隻是媒體在找話題?大陸的主動權大,但島內態度關鍵,這不就是兩岸僵局的寫照?

第二輪投票8月23日就來了,針對南投、彰化這些選區的國民黨立委。國民黨現在氣勢高,黨主席朱立倫說希望政治鬧劇結束,呼籲賴清德道歉。他們會繼續動員基本盤,拉大票差。民進黨呢?內部開始有裂痕,有人要內閣改組,林右昌請辭祕書長,但賴清德沒同意。專家預測,民進黨可能因爲兩輪投票大亂,四分五裂。國民黨想扭轉對民進黨的頹勢,爭取更多支持。整個事件連鎖反應大,罷免失敗讓賴清德想一手遮天的想法破滅。爲什麼國民黨能守住?因爲同意票跟不同意票差距不大,但藍營動員強,綠營內部不齊心。

這事兒牽扯兩岸,臺媒喊話也點出,大陸要互動,但民進黨態度決定一切。賴清德不肯辭職,蔡英文開口穩軍心,第二輪在即,島內格局會怎麼變?國民黨如果再贏,民進黨就更難翻身。你覺得賴清德該不該辭?蔡英文的表態真幫到忙嗎?臺媒的建議大陸會聽?這些問題,值得大家多想想。罷免浪潮從去年國會改革開始,到現在還沒完,臺灣民主熱鬧,但也撕裂社會。國民黨24:0過關,讓民進黨輸得徹底,美國那邊據說也關注,兵推顯示臺海風險高。這不就是島內政治的現實嗎?賴清德硬扛,蔡英文助陣,臺媒促統,第二輪看戲。

話說回來,這次罷免規模史上最大,77案提議,61案用舊制。公民團體發起,政黨跟進,但結果顯示民衆不全買賬。賴清德發文感謝,沒道歉,沒辭職,國民黨嘲諷他發動惡罷。民進黨反思,但行動呢?蔡英文呼籲團結,但她自己之前不吭聲,現在開口像事後諸葛。臺媒建議大陸行動,增加認同,但忽略阻撓交流的點。爲什麼大陸善意持續,但統一難?因爲民進黨路線。罷免失敗,國民黨鞏固立場,民進黨內部競爭激烈。

第二輪臨近,國民黨專注準備,民進黨得穩住。賴清德不辭,黨內會不會有人挑戰?蔡英文表態後,會不會有後續?臺媒喊話,會不會影響兩岸?這些事兒,接地氣地說,就是臺灣民衆用票表達不滿。國民黨基本盤穩,綠營策略失誤。爲什麼賴清德不退?因爲辭了更亂。第二輪如果再敗,民進黨就真四分五裂。國民黨想贏更多支持,扭轉頹勢。整個過程,民主體現,但也浪費資源。

想想看,罷免從2025年初就開始醞釀,柯建銘喊罷41席,但高層沒全跟。賴清德中常會說尊重公民,但沒主導。現在失敗,他甩鍋柯建銘。蔡英文發文挺他,但提醒意味濃。臺媒促大陸互動,但現實交流難。爲什麼島內三大黨都不提大陸?因爲罷免失敗暴露民進黨不得人心。國民黨大勝,賴清德敗局顯現,但不肯辭職。第二輪在即,格局會變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