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慾”強的小朋友,有這3個特徵,告訴孩子儘量遠離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4-22

朋友跟我講了一件事,氣得不行。

她家兒子剛上一年級,最近回家,總是悶悶不樂,一問才知道,是跟他一個小夥伴鬧彆扭了。

爲啥?

因爲那個小男孩事事都要聽他的,不聽就說“那你別跟我玩了”。

下課玩什麼遊戲,是他選;排隊要站哪,也得他安排;喫飯的時候,連拿筷子還是勺子,他都要管!

兒子本來是個很開朗的孩子,結果被他搞得越來越膽小、沒主見,連“我不想玩這個”都不敢說。

朋友說:“我怎麼早沒看出來,這不是好朋友啊,是個小‘控制狂’!”

確實,有些孩子,年紀不大,控制慾卻特別強。

他們一般有3個特徵,我們要告訴孩子,儘量遠離。

一:什麼事都要聽他的,不聽就生氣

有些孩子,你不按他的說法來,他立馬翻臉。

鄰居家妞妞上幼兒園,前段時間,她跟一個叫圓圓的小姑娘玩得特別好,天天一起玩過家家、一起畫畫。

結果有一天,妞妞回家就哭了,說“圓圓不理我了,還不讓其他小朋友跟我玩”。

原來,妞妞不想玩圓圓說的“媽媽和寶寶”的遊戲。

結果圓圓就生氣了:“你不聽話,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別人也不準跟你玩。”

妞妞媽媽一聽,就生氣了。明明是一起玩,爲啥非得聽她的?她說啥就是啥,一不順她的意思就翻臉?

這種孩子,其實就是“控制慾”比較強,會要求別的孩子聽她的,不聽,她就搞破壞。

他不像是朋友,更像是“領導”。

小朋友年紀小,不懂拒絕,更不懂什麼是“情緒勒索”。

我們大人不提醒,孩子就會以爲:“是不是我不乖,所以她不理我了?”

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不敢說“不”、不敢有主意,膽子越來越小。

我們要教給孩子一句話:真正的朋友,是能聽你說‘不’的。”

不然時間久了,孩子一點主意都沒了,總是跟着別人轉,受了委屈還不敢說。

二:遇到問題,總怪別人

有的孩子,看着乖巧,嘴巴也甜,說話一套一套的,但你仔細看,他特別擅長“撇清責任”。

閨蜜家兒子和一個小男孩一塊玩,結果不小心,桌上的杯子掉地上打碎了。

那個小男孩立馬大聲說:“是他撞的!我早就說不要靠那麼近,他非不聽!”

可閨蜜就在旁邊看着——明明是那孩子手一揮自己帶倒的,結果一口鍋就甩到了她兒子頭上。

兒子當時站那兒都愣住了,小臉憋得通紅,只辯駁了一句:“我沒有。”

更離譜的是,對方大人一過來,那小孩馬上換了一副“受害者”的語氣:“媽媽,我都提醒他了……”

閨蜜當時都驚呆了,這不光是會甩鍋,簡直是會演戲。

這種孩子,最會的就是“倒打一耙”,幹了錯事,第一反應不是自己反省,而是想辦法讓別人背鍋。

而且一副“我理直氣壯、你自己活該”的樣子,看得大人都來氣。

孩子要是跟這種人玩久了,很容易變成什麼都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哪兒做錯了。

要是性格再軟一點,時間久了,膽子會越來越小,連“不是我乾的”都不敢說。

所以,碰見這種“出事就怪人”的小朋友,我們得早點教孩子長個心眼,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三:控制朋友圈,搞“拉幫結派”

有一次,我在小區樓下看孩子玩,正好看到一出特別典型的場景。

一羣孩子在騎自行車,突然,一個大點的男孩,朝他旁邊一個女孩說:“不準跟着我們!”

接着,他又朝身邊的夥伴們喊:“誰都不準跟她玩,不然以後就再也不準加入我們了!”

周圍一圈孩子,真就誰都不敢說話,默默跟着這個男孩走開了。

而那女孩,就立在原地,眼巴巴看着夥伴們走遠。

也許這個男孩不懂,但他的行爲,卻是在圈人、立規矩、搞小團體,一副“我最大,你們都得聽我”的樣子。

你可能覺得,這不就是小孩子玩鬧嘛,能有多嚴重?

可是,這種相處方式,要是長時間讓孩子適應了,他以後會怎樣?

不敢有自己的選擇、不會表達自己、怕被孤立、怕別人不喜歡他。

而控制別人最狠的那種方式,就是——“我要是不同意,你就別想有朋友。”

這比搶玩具、推人還狠。

這是情緒上拿捏你,讓你以爲“我得一直討好他,纔有人玩”。

我女兒也被這樣排擠過幾次,後來我就帶她去找別的小朋友玩,不再加入這個圈子。

四:如何幫孩子交朋友?

孩子的世界,沒有小事。

我們要是隻顧着做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這些小細節,孩子可能在一個看不見的角落,慢慢變得不自信、甚至越來越沒聲音。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①別讓孩子被一個人“綁住”

我們可以悄悄提醒孩子:“你可以多跟別的同學玩玩,不一定老跟一個人。”

平時我們也可以多帶他去認識別的小朋友,朋友多了,選擇就多了,也就不容易被某一個人或某一個圈子“綁住”。

②要教孩子學會“看人”

誰老發脾氣,誰總挑毛病,誰動不動就說“你不聽我就不理你”——這種不是對你好,是在壓你。

我們得讓孩子知道:“對你好”不是說兩句甜話,而是能讓你感覺放鬆、舒服、可以做自己。

③平時多看看孩子臉上的情緒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總是心情不好、不願意去學校、變得沉默,那很可能,是在人際關係裏受了傷。

別等孩子自己說,那時候可能已經挺嚴重了。

我們可以從側面問:“最近下課都跟誰玩呀?”、“有沒有誰讓你覺得不太高興?”

有時候我們一個小問題,就能打開他的話匣子。

孩子在外面,我們看不見他經歷了什麼。

但我們可以讓他知道:“你有選擇朋友的權利,不需要爲了誰委屈自己。”

我們管不了世界上每一個孩子的性格,但可以教自己家娃認人、躲坑、守住自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