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王姨,60多歲,身體還算硬朗。
年輕的時候,她在廠裏幹了幾十年,掙得不多,但省喫儉用,好歹攢了些積蓄。
王姨一直說:“我這點錢,都給兒子、孫子,等他們以後日子過好了,我再慢慢養老。”
她的兒子媳婦,剛開始都挺感動,說媽真好。
可去年,王姨下樓時,不小心滑倒了,在醫院一躺就是一個多月,得花好幾萬。
王姨的錢都給了兒子,現在住院的費用,得兒子來出。
兒子去繳費時,說實話,臉色不太好看,他還跟王姨嘀咕說:“媽,你下次走路小心點,你知道你這摔一跤,花了我幾個月工資嗎?”
王大姐病還沒好利索,心就涼了半截。她想,若是錢還在自己手裏,是不是就會不一樣?
很多父母老後,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存款”是留給孩子,還是給自己養老?
真正聰明的父母,會這樣做。

一:留錢給孩子,圖的是心安;可真有心安嗎?
很多人,特別是我們父母這一代人,總覺得:“我活着就是爲了孩子,我自己再苦再累都行,只要孩子過得好。”
所以,他們願意掏空存款給孩子買房、買車。自己到了60多歲,連牙都捨不得換,卻願意花兩萬給孫子報課。
這份心,沒人說不感動。但現實是,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就一定越感恩嗎?
你身邊一定也見過這樣的事:
有些父母,把所有錢都給了兒女,結果自己病了沒錢治,求兒女拿點錢,他們臉色不好看;
有些老兩口,給孩子帶孫子,生病了都不敢告訴孩子,怕耽誤他們上班,怕招人煩。
錢都給了孩子,可你老了,他們還會像你當初那樣心疼你嗎?很現實的問題,真的不能不想。

二:有遠見的父母,知道“自己手裏有錢,才最踏實”
我們村裏有個陳奶奶,73歲了,精神頭特別好,腿腳利索,穿着還挺講究。
她一輩子省喫儉用,年輕時也幫兒女帶孩子、給錢,但留了一手:她專門爲自己開了個賬戶,還留了筆錢做養老金。
她說:“我自己有錢,去看病不用求人,兒女也不擔心我拖累他們。
我偶爾還給孫子買點喫的,出手也不差。孩子們都喜歡我。”
陳奶奶一生病,直接去醫院看,住院不用湊錢;
她生日,孩子都願意回家,孫子也愛跟她親近,因爲她有能力,有底氣,不求人。
這就是有遠見的父母:不是摳,是懂得“不讓孩子操心,就是最大的替孩子着想”。

三:你不給孩子留錢,孩子會恨你嗎?不一定
很多人擔心,不幫孩子買房、不給錢,孩子會怪自己。
其實真不是這樣。
真正孝順的孩子,不會因爲你不給錢就不認你這個媽、不理你這個爸。
他們更怕,你將來生病了,自己沒能力照顧你,心理壓力大。
反而是那種不孝順的,就算你把錢全給他了,他也可能嫌你住院花錢多,抱怨你老了沒用。
錢不是親情的紐帶。感情是從陪伴、從教育、從言傳身教中來的。
我們教會孩子獨立、節儉、做人,這纔是最值錢的“遺產”。
如果我們真的什麼都不留給自己,把未來都賭在孩子身上,那不是信任,是一種自我犧牲式的“賭注”。
賭輸了,輸的是自己一輩子的尊嚴。

四:聰明的做法是,留夠自己,量力幫娃
既然全給孩子不妥,全留自己又心疼孩子,那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當然有。
以下幾點建議,值得我們參考:
①先確保自己晚年過得去
我們至少要留夠10年以上的生活費,萬一生病住院,不求人。
建議60歲後不,再定期把錢都存死,要留出一部分隨時能用。
②量力而行地幫孩子
孩子買房可以出點首付,但別借光自己所有的錢,也別當銀行替他們還款。
我們老了,沒了收入,是不能冒險的。
而且,這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不負責。當我們把壓力全給到孩子時,他們其實也難扛住的。

③定下規則,孩子早知道邊界
我們還可以定下規則,讓孩子早知道邊界。
比如:老兩口養老靠自己,孩子每年回來看幾次,過年團圓,生活費自己承擔,大家心裏有數。
父母留錢,不是貪,是保護自己;父母設規矩,不是生分,是長遠。
這幾年,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怕老,就怕沒錢老。”
這話說得一點不誇張。
父母年輕時,把一切都給了孩子,那叫“犧牲”;等老了,還把一切給他們,然後心安理得把壓力也全給他們,那可能就叫“犯傻”。
只有你活得好,有錢有自信,兒女才更尊重你;
只有你身體硬朗,不拖累人,兒女才更輕鬆,也更願意陪你。
真正愛孩子的方式,是不給孩子添負擔;真正聰明的父母,是自己手裏有底氣。
你說呢?你會把錢留給孩子,還是留給自己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