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張口就傷人?試試心理學上的“去刺溝通法”,效果立竿見影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4-24

朋友小娜跟我訴苦,說最近因爲孩子的事情十分苦惱。

原來,她5歲的兒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搶玩具時,突然大喊說:“你真笨,我不要和你玩了”。

後來,老師委婉的提醒小娜,說這種“表達”特別不利於孩子的社交。

回到家後,小娜回想起孩子的一些日常溝通方式,才意識到這種情況,並非是偶然。

比如,孩子會說“媽媽做的飯難喫死了”。

比如,還會在發脾氣時說“爸爸最討厭了”。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也正因如此,小娜纔開始第一次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

其實,這些話語看似是“童言無忌”,但實際上,它們屬於典型的“攻擊性表達”。

若是孩子經常這樣表達,很容易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

所以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孩子張口就傷人,到底該怎麼辦。

01.什麼是“攻擊式表達”?

在心理學上,攻擊性表達指的是通過言語對他人造成心理傷害的行爲。

常見表現有以下這幾種:

其一,貶低,比如會常說“你真笨、你什麼都做不好”。

其二,威脅,比如會說“不給我玩具,我就打你”。

其三,指責,比如遇到問題時,習慣於把責任推卸給別人,例如“都是你的錯”。

其四,諷刺,比如會說“這你都不會?真是厲害啊”。

可能在不少父母看來,這些表達方式,不過是孩子在低年齡段,可能會會出現的一種正常情況罷了。

但實際上,根據研究發現:

孩子的攻擊性表達,往往源於情緒表達能力的不足。

比如當他們感到憤怒、委屈和焦慮時,如果缺乏合適的詞彙來描述感受,就可能會用攻擊性語言來“武裝”自己。

那麼作爲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正這一問題呢?

02.如何幫助孩子告別“攻擊式表達”?

有的父母,聽到孩子不分場合地採取這些具有攻擊性的表達,往往會覺得尷尬。

甚至會採取批評、吼罵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可實際上,我們越是如此,越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和對抗。

與其如此,不如用心理學上的“去刺溝通法”來引導孩子。

①先接納情緒,再糾正表達

舉個例子,當孩子說“我討厭你”時,可能有的家長會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太沒禮貌了”。

可正確回應應該是:

你看起來真的很生氣,能告訴我爲什麼嗎?

這樣做,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給“溝通”創造一個非常平和的環境,有利於孩子學會理性表達。

②教孩子用“我語句”代替“你語句”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攻擊性的語言,通常是“你語句”,比如“你煩死了”。

而健康的表達方式一般爲“我語句”。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套用“我語句”給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遇到一些問題,“我語句”的模式可以是這樣:

我感到……,因爲……,我希望……。

舉個例子,孩子如果說“你從來不陪我”,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改成:

我感到孤單,因爲你最近很忙,我希望你能多陪伴我。

這樣的表達,既能讓孩子學會表達感受與情緒,還能顯得更加柔軟,便於接受和理解。

③用角色扮演練習“好好說話”

家長可以通過遊戲模擬衝突場景。

比如設置一個“孩子與夥伴爭搶玩具”的場景。

在練習時,你可以說:“我現在很想玩這個玩具,我們能輪流嗎”?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角色扮演中,顯著提升共情能力與語言技巧。

④家長以身作則,避免“語言暴力”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有時候,孩子的行爲表達方式,往往折射出來家長的樣子。

所以,想要讓孩子丟掉“攻擊式表達”,家長自己就要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

比如你常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孩子自然會模仿,學會這種“威脅”的表達。

但如果家長情緒穩定,能夠合理、溫暖的表達感受和需求,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

其實,孩子語言上的攻擊力,並不是什麼“性格問題”,而是情緒表達能力的信號燈。

只要我們能夠耐心引導、示範健康溝通,孩子也會逐漸的學會“柔軟”的表達自己。

也許,當孩子的話語中帶刺時,恰恰是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可能也是我們家長,需要去反思和糾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