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

張侃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
中國的父母可能是在教育中投入最多的一羣人。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不惜時間和金錢對孩子進行早教、買學區房、送孩子上培優班。看上去,他們似乎是在爲孩子的未來做準備,但是我認爲這種教育不具有前瞻性。
真正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不是簡單地讓孩子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而是能讓孩子在20年後,面對世界的變化,仍然具有競爭力。
如果想讓孩子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未來社會,我認爲父母要做到“一養三傳”。
01
“一養”,父母要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4個好習慣:好奇的習慣、守時的習慣、延遲滿足的習慣和心理彈性的習慣。
好奇的習慣,主要側重於對學習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絕大多數的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只不過好奇心的強弱有差別。父母一定要從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同時加以正面的引導,既要鼓勵孩子探索未知,又要預防危險。在孩子不發生危險的前提下,儘量給他一定的空間自由。
另外,要給孩子機會選擇興趣愛好,幫助他發展好奇心。父母常常有一個現實顧慮:孩子興趣比較廣泛,父母花錢報了興趣班,希望孩子能夠有始有終,學出成果來。看見孩子上了幾天興趣班就不上了,學費又退不回來,父母就很生氣。
我的看法是,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進行衡量,如果有條件,儘量讓孩子上他喜歡的興趣班,多嘗試多選擇。但是,父母不要期待孩子必須學出成果,讓孩子有一種愉悅的體驗、身心得到發展更重要。如果強迫孩子上他不喜歡的興趣班,孩子會心生反感,萬一養成厭學的習慣,他的未來就堪憂了。
即使父母的經濟條件有限,也千萬不要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沒錢供你上興趣班。”否則,要麼孩子會認爲父母摳門,捨不得爲他花錢;要麼孩子會認爲自己家很窮,變得自卑。
父母可以這麼對孩子說:“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我們要把時間用來做你最喜歡和最適合的事情。不合適的事情,你可以接觸一下,但不要投入太多,否則會浪費你未來的時間。”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因爲你的出發點是爲了他好,而不是爲了讓自己省錢。
如果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可以爲他做一個興趣與特長的心理測試,一般兒童心理發展服務機構都有這種測試。比如,孩子對畫畫好奇,但他是色盲,那麼父母就清楚,孩子上畫畫班的目的就是玩兒,同時避免對孩子的職業生涯做出錯誤規劃。
父母還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引導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心。比如,孩子喜歡幫助人,可以說:“哎呀,爸爸還不會,你要是學得快,來教教爸爸吧!”有的孩子好勝心強,可以說:“別的寶寶肯定也不會,你學了就比別的寶寶更強!”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這個事情我不會,太好啦!我又可以學到新東西了!這就是由好奇心產生的求知慾。求知慾強的孩子學習動力大,不用父母督促就會主動學習。一般來說,主動學習的孩子,未來發展相對要更好。

無論未來社會如何發展,培養孩子守時的習慣都非常重要。人類能發展到今天,是因爲一直在有意識地進行交換,或者說是合作。雙方交換相匹配的一個最自然的要素就是時間。
守時是人和人互動的基礎,我不知道你會在什麼時間出現,怎麼與你合作交換呢?其次,守時是對別人的尊重,哪怕只是一次不守時,都會影響未來的交換。
另外,是否守時是檢驗一個人品質的最常用方法。如果一個人不守時,那麼這個人靠得住嗎?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規定一個起牀的時間範圍,讓孩子按時起牀;建立時間秩序,比如先洗手後喫飯等。

延遲滿足,就是讓孩子明白,可以通過付出小的代價,獲得未來更大的利益。在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實驗者發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糖,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喫,只能喫一顆;如果等20分鐘後再喫,可以喫兩顆。
在後來的幾十年跟蹤觀察中,研究者發現:那些能夠爲獲得兩顆糖而耐心等待20分鐘的孩子,比缺乏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更爲出色。也就是說,延遲滿足能力越強,越容易取得成功。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情。但是,學習是爲了未來有一個更好的自我,包括工作、生活和精神狀態。
如果養成延遲滿足的習慣,那麼孩子就能夠爲了更好的未來努力學習,而不會沉迷於當下的娛樂。父母培養時需要注意,孩子忍耐之後,一定可以得到更多,而不是讓孩子忍耐之後什麼都得不到,延遲滿足不等於不滿足。

心理彈性,是讓孩子知道人生有時候會遇到挫折,遇到挫折時,還有別的辦法可以挽回。比如,父母帶孩子自駕遊,途中遇到交警設路障。這時,就可以告訴孩子:“沒關係,這條路不通了,我們可以走別的路。”
相反,如果父母跳下車,跑去和交警大吵:“你爲什麼不讓我們過去?你知道繞路多耽誤時間嗎?”孩子聽到後,他的心理彈性就會縮小,因爲他覺得父母遇到困難是沒有辦法的,將來也容易在一條路上跑到黑,走極端。
另外,在孩子受到挫折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平復情緒,讓他儘快從困難當中解脫出來。孩子遇到挫折時一般會大哭,如果是在公衆場合,父母可以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如果對別人沒有妨礙,比如在自己的家中、私家車上,那麼可以允許孩子哭一會兒,給他釋放情緒的空間。等他情緒平復後,再一起討論,還有沒有別的挽救辦法?可以怎麼做?這樣,孩子的心理彈性就慢慢增加了,能夠更好地在未來社會中生存。

02
“三傳”,傳遞知識、傳授能力、傳承文明
我認爲,人類有很多公認的、固有的生活知識。父母的職責,是要像接力賽中傳遞接力棒一樣,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孩子。比如,渴了要喝水、遇到問題可以找人來求助、保護自己、長幼有序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不僅要向孩子傳遞知識,還要傳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孩子才能理解知識,舉一反三。未來社會發展成什麼樣,父母是無法預測的,更不可能代替孩子做出判斷,這需要孩子自己有決策的能力。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他是可以選擇的。
有的父母習慣給孩子發號施令:“你喝這個吧,你穿這件衣服。”孩子沒有機會選擇,自然不會選擇。相反,有的父母會經常問孩子:“你有這麼多衣服,你想穿哪件?你喜歡哪件?”選擇其實就是一種決策。無形之中,孩子就慢慢培養了決策的能力。
進行選擇的過程,是培養孩子權衡能力的契機。比如,家裏要買汽車,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如果愛美,那麼車的外形就很重要;如果父母每天要從天津開到北京上班,那麼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如果家裏的經濟條件有限,那麼耗油量要優先考慮……經常參加這樣的討論,孩子就會全面考慮問題,權衡的能力慢慢培養起來了。
高的情商,也是父母要傳授給孩子的能力。我認爲,至少孩子要學會察言觀色:和人說話時,別人對你講的內容感不感興趣,愛不愛聽?如何與小朋友打交道?擁有高情商,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
傳承文明,是經常被父母忽視的一方面。文化中正面積極、促進人類發展繁榮的部分就是文明。人類生活的最高層次是傳承文明。如果一個人的學習、工作、人生目標跟傳承文明毫無關係,他會覺得一天過完了,離死亡又近了一步。當把自己的行爲納入到傳承文明的長河當中,就會覺得生活更有意義。
傳承文明的第一步是傳承中華文明,包括咱們的歷史、文學、文化和優良的傳統。比如,3歲以下的孩子,父母可以講優美的民間故事傳說;3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講歷史,要讓孩子知道他是中國人,除了家還有國。
在中華文明當中,辯證思維是一個非常核心的要素。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建立辯證思維,讓他知道“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凡事有利有弊,人不是非黑即白等。還要培養孩子有禮貌,遵守社會文明的規則,比如在公共場合不能打鬧,不能隨地大小便,見到客人要問好等。
父母要注意,在工業化時代千篇一律的學習當中,發現孩子的個性、興趣、特長,進行精準地培養,同時讓他擁有適應未來社會的習慣與能力,這些是父母能爲孩子的未來做的最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