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總是打老二?你若這樣做,會導致他們一輩子“關係差”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4-24

一位寶媽說,前些天臨睡前,家裏又上演了一出“家常戲”——

老大在客廳大聲嚷嚷:“那是我的餅乾,還給我!”說完,他一把就將弟弟推倒了。

老二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寶媽剛想訓斥,婆婆從廚房探出頭,說了一句:“你是哥哥,讓一下怎麼了?”

那一刻,寶媽突然愣住了。

這話,她小時候聽得太多了。每次弟弟惹她,她反擊了,就會有大人說:“你是姐姐,要讓着他。”

但從來沒有人問她:你是不是也很委屈?是不是也需要抱一下?

現在輪到她當媽了,她卻突然發現——原來我們最怕的,並不是孩子打架,而是我們自己像極了那個曾經埋怨的“大人”。

她問:老大總打老二,真的是“老大的問題”嗎?

一:爲什麼老大總打老二?

很多媽媽都會問:“我家老大怎麼老喜歡打弟弟妹妹?”

可其實,孩子的“打”,不只是簡單暴躁的“欺負人”,而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本能回應”。

①權力與情緒的混合表達

孩子小小的身體裏,也有着洶湧的情緒。

尤其是老大,他雖然大一點,但也只是孩子,語言能力還沒完全發展。

他們不太會說“我不高興”“我喫醋了”。但他會說:“你走開!”或者直接動手打人。

對他們來說,打弟弟妹妹,不是因爲恨,而是因爲心裏有個“不公平”的結,在那兒擰着。

尤其是當他委屈,卻還一直聽到“你是大的,要讓着小的”時,他的“不公平感”就更強烈了。

說不出來,那就只能用“行爲”,來爭取一點點控制感。

誰都想在家裏有一點點“主導權”,不是嗎?

②爭寵心理:愛被分了,安全感沒了

對父母來說,多一個孩子就是多一份愛;但對孩子來說,多一個人,就是“我不再是唯一”。

一位媽媽分享說,她家老大在弟弟出生後,變得很不開心,有一天突然問:“媽媽,你什麼時候把弟弟還給醫院?”

當我們整天圍着弟弟轉、對弟弟更耐心時,老大就像是被“冷落在舞臺一角的演員”。

沒人再關注他的眼神、聽他講完那一段關於幼兒園的事。

他會打弟弟,只是因爲他覺得:你們是不是更愛他,不愛我了?

③模仿父母的處理方式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其實特別會“學大人”?

如果平時,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喊叫、批評、否定。

比如弟弟搶玩具,我們大聲制止哥哥:“你不能推弟弟,不然我打你啊!”

那麼下一次,他也會對弟弟說:“你不許動!不然我就打你!”

孩子在“打人”這件事上,並不總是“攻擊者”。

他有可能只是複製了他所看見的“權力模型”——被壓制時,就用更強硬的方式壓回去。

二:這樣做,會導致他們一輩子“關係差”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並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我們大人不小心的應對方式,在悄悄製造“兄弟姐妹的敵意”。

以下3種處理方式,可能會讓孩子間的關係變差。

①誰動手誰就錯

當孩子打起來時,家長最容易做的一件事就是“先罵打人的那個”:

“怎麼又打人了?你就不能讓一下?”

聽起來像是在維護秩序,實則忽略了衝突的起因。

有時候,是弟弟先搶玩具,或者不停地挑釁,但因爲弟弟年紀小、不太會表達,所以我們往往下意識站在“小的”一邊。

時間久了,老大會覺得:“你從來不問爲什麼,只一味偏心。”

那麼,他自然而然地,會怨恨那個讓他受委屈、還被父母偏心的老二。

②你是哥哥(姐姐),你應該懂事

“你要讓弟弟妹妹”,這是最容易“傷老大”的一句話。

很多媽媽以爲,這是在教孩子善良、有責任心。

但其實,對一個小孩子來說,他還沒有“道德高度”,只有“我有沒有被看見”的感受。

如果孩子總是被要求“你要讓着他”“你是哥哥,不可以計較”,他會慢慢學會:“我的需要,媽媽是不會管的。”

他可能會變得冷淡、暴躁,甚至開始故意“欺負”弟弟妹妹,以此來證明——我也可以掌控些什麼。

③只糾正打人行爲,不理解背後情緒

我們太想讓孩子“乖”了,所以當他們打人、發脾氣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

“你再這樣,以後不帶你出門了!”

“誰要再打架,這周就別想看動畫片!”

可是,孩子真的懂“你爲什麼生氣”嗎?他們感受到的,更多是:“我又被否定了。”

孩子不是天生會表達情緒的,我們要先接住他們的感受,纔有可能讓他們聽得進去“道理”。

比如說:“你是不是很生氣?媽媽在,咱們說說,發生了什麼。”

很多時候,一句“你是不是覺得我更喜歡弟弟了?”比一整段訓話更能讓孩子放下小拳頭,重新靠近你。

三:想要孩子不打架,這樣處理纔是關鍵

養育多個孩子,關鍵不是讓他們永遠不打架,而是——教會他們怎麼表達、怎麼愛,也教會我們自己怎麼平衡和引導。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對錯

很多時候,孩子打人,不是真的壞,而是不會表達情緒。

老大可能不是“討厭弟弟”,而是“媽媽又抱弟弟,心裏酸了”。

如果你一上來就說:“你怎麼又打人!”老大隻會覺得:“我就是壞孩子。”

不如換個方式——先蹲下來,看着他的眼睛說:“你是不是生氣了?你可以告訴媽媽,而不是打人,好嗎?”

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你的情緒我懂,我也接得住。”

✔給老大專屬時間

老大最怕的,不是媽媽偏心,而是媽媽變了、不屬於他了。

我們可以每天給他10分鐘,哪怕只是一起疊衣服,一起喫塊水果,對他說一句:“現在是媽媽只屬於你的時間。”

這種“只屬於我”的感覺,會撫平他心裏的不安。

✔公平 ≠ 一模一樣

很多媽媽說:“我都一視同仁啊。”

但真正的公平,不是所有人都一樣,而是每個人都得到自己需要的。

老二需要的是被照顧,而老大,需要的是被信任、被尊重。

我們可以試着在弟弟哭鬧時,安慰哥哥說:“弟弟現在還不會說話,所以他需要多抱一會。你已經會說話啦,我真爲你驕傲。”

這句話,比千百句“你是哥哥要讓着他”更有力量。

我們總以爲孩子打架是“調皮”,是“性格不好”,是“哥哥不懂事”,卻很少去想——

他們爲什麼會動手?是不是在用最笨的方式,表達“我不被看見了”?

這時,哪怕只是一句溫柔的解釋、一次認真的傾聽、一個屬於老大的專屬擁抱,都會在孩子心裏種下“我被愛着”的種子。

有了這份安全感,他們纔不會爭着搶愛,而是學會分享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