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兒媳,在婆家“地位高”,公婆不敢輕易欺負,別人羨慕不來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4-24

在農村也好,城裏也罷,當兒媳婦,從來都不是件輕鬆事兒。

雖然現在日子寬裕了,可婆媳之間的那些事,還是繞不過去。

有的兒媳在婆家抬不起頭,說話沒人聽;

可有的兒媳,公婆看着都順眼,連鄰居都說一句:“這兒媳婦有福氣。”

其實,福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會過日子的人,都懂得爲自己爭口氣。

想在婆家站得住腳,靠的不是吵架、不是硬碰硬,而是“會做人”。

這3種兒媳,在婆家“地位高”,公婆不敢輕易欺負,別人羨慕不來。

一:第一種,嘴甜心正,懂得給足婆婆面子

嘴甜不代表虛僞,而是懂得顧全大局、尊重長輩。

在婆家,最怕的就是“拎不清”的兒媳,不分場合、不看人說話,嘴上不饒人,心裏還覺得自己有理。

可真聰明的女人,從不逞口舌之快,而是知道,婆婆這個位置,看重的是“面子”。

一個兒媳,要是當着外人說婆婆的不是,哪怕是句實話,婆婆心裏也膈應。

反過來,哪怕她做得不好,你嘴上一個拐彎,也能化解矛盾,拉近感情。

我見過一個兒媳,婆婆特別喜歡逛地攤,買點衣服鞋子給她,款式老氣、質量也不好。

換別人早就嫌棄了,可她接過衣服,馬上笑着說:“媽你太有心了,居然還惦記着我,真是感動~

我試了一下,可能我個子偏小,撐不起來。

前些天,我看到有個顏色跟這個差不多的衣服,要不您哪天陪我一起看看,幫我參考參考?順便也給您挑幾件!”

她沒說一個“不”字,卻給足婆婆面子,又不委屈自己。

這不是拍馬屁,是給長輩留足了面子,也給自己掙來了情分。

在婆家混得開,說到底,不是嘴硬,而是嘴巧,心正。

嘴甜心正的兒媳,不光能讓公婆舒心,也能讓丈夫放心,日子自然也就順了。

二:第二種,手裏有本事,不讓婆家操心的兒媳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說到底,就是“誰離不開誰”。

一個兒媳要是手上有本事,不管是能掙錢,還是會管家,會帶娃,讓婆婆省心又放心,她在婆家的地位,立馬就不一樣了。

鄰居家寶媽,剛結婚那幾年,家裏日子緊巴巴的,和公婆一起住在一套老房子裏。

公婆待她雖然也不錯,但她知道,若一直要公婆幫襯,難免會矮人一截。

於是,她白天帶孩子,晚上自己報班學習。

別人都以爲她是個“不會吭聲”的媳婦,結果幾年下來,她在鎮上租了鋪面,自己開了服裝店,越做越紅火。

後來她丈夫辭了工,來幫她打理生意,家裏的喫穿用度,全靠她撐着。

再到後來,公婆一提到她,都讚不絕口,家裏大小事,都要問問她,聽聽她的意見。

寶媽也沒變得高高在上。她有錢了,還是每個月給婆婆買保健品、添衣添鞋,過年過節禮數到位。

她用自己的能力,換來了一家人的尊重。

一個兒媳要是在家裏沒話語權,大多數時候,不是因爲說得不夠響,而是因爲做得不夠實。

你能掙錢、能幹事、能扛得起這個家,婆婆也好,別人也罷,自然就會尊重你、看重你。

三:第三種兒媳,情商高、有邊界

以前我們總以爲,兒媳婦就該處處退讓、事事配合,纔算是“好兒媳”。

可退着退着,有的人就退成“保姆”了,話沒人聽,事全自己幹。

聰明的女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人和人相處,得有邊界。

婆婆再親,也不能事事管頭管腳。

好兒媳不是不講理,是講分寸——既尊重婆婆,又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關鍵是,她會把話說得體面,不撕破臉,也不讓步。

我一位朋友,就是這樣的典型。

有次婆婆突然打電話,說要來家裏住幾天。朋友那陣其實正忙,孃家這邊還有親戚要來,確實不方便。

但她沒直接說“不”,而是笑着回:

“媽,我早想接您來住了!可您來這幾天,剛好趕上我得接待我表姐一家,他們人多,怕您住着不自在。您要不等我忙完,咱再住個踏實的長假?”

婆婆聽了,一點都不生氣,反倒說:“你真是事事都想得周全,我聽你安排就是了。”

朋友既堅持了自己安排,又沒得罪人,處理得很周到。

情商高,不是嘴巴巧,而是“話說出口,有理有面”;

懂邊界,不是冷漠,而是“親而不亂,有尊有度”。

有人說,女人一結婚,就半隻腳踏進了婆家的“江湖”。

這話雖然誇張,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想在婆家有地位,不是靠嘴硬、吵架、爭寵,而是靠怎麼做人、怎麼做事。

嘴甜心正、手裏有本事、顧全大局——這三樣,哪一樣不是“真本事”?

要說命好,不如自己爭。

公婆不會輕易欺負你,不是他們怕你,而是你值得他們尊重。

在婆家混得好,不光自己過得踏實,也能帶動一家人和氣。

這樣的日子,纔是真正有福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