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德國老人每天出去玩,不幫忙帶孩子,而中國老人卻要帶娃?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4-22

我小姨,剛從單位退下來,連口氣都沒喘勻,就立馬被“請”上了另一條戰線:帶娃。

一大早起牀,給小孫子熱奶、穿衣服、接送幼兒園;

中午做飯、哄睡覺,晚上還得輔導作業、洗澡洗衣服。

有時候,孩子鬧騰一晚上,她比當媽的還累,腰疼腿麻也得硬撐着。

她不是不累,是不敢喊累,怕兒女說一句:“那你別帶了。”可一想到沒人帶,心裏又捨不得。

我身邊很多老人,都跟我小姨一樣,全天候幫忙帶娃。

他們嘴上不說,心裏卻明白——自己早不是家裏的“老人”,更像一個全天候不拿工資的保姆。

可就算這麼辛苦,他們也覺得這是應該的:“誰讓這是我孫子,我不看誰看?”

一:爲什麼德國老人每天出去玩,不幫忙帶孩子?

我刷手機時,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德國老太太,七十多歲了,還每天騎着小自行車去畫畫、跳舞。

她說:“孩子們有自己的日子,我也得過我自己的生活。”

畫完畫,她就跟幾個老太太坐在咖啡館外面喝咖啡、曬太陽,說說笑笑,悠閒得很。

我從書上、電視劇裏,以及在國外的朋友那裏也得知,在德國,父母是不幫兒女帶娃、幹家務的。

孩子一成年,就獨立了。跟父母要東西,得是“借”,不能再理所當然要。

你若生了娃忙不過來,那你自己想辦法,父母頂多幫一下下,要全職幫你帶娃,那是不可能的。

但你看咱們身邊的大多數老人,天天忙得腳打後腦勺。

早上六點起,晚上十點睡,餵飯、洗衣、接送、輔導,全是一把年紀的人在幹年輕人的活。

說到底,也不是誰對誰錯。

人家那邊過得輕鬆,那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一樣,人少、節奏慢、各家各過各的。

而咱這邊,講的是一個“家”字,一家人擰成一股繩,有困難一起扛。

年輕人忙工作,房貸壓力大,帶娃又是個大工程,很多時候這些當長輩的,不搭把手,他們日子真就不好過。

所以,一看到兒女那麼累,老人家心一軟就又上陣了。

不是不累,是心疼;不是捨不得幹,是捨不得孩子。

二:爲啥咱們的老人就得這麼累?

咱中國老人這份辛苦,是從哪兒來的?

說到底啊,就是一個字——“扛”

從年輕那會兒扛着上班、帶孩子、照顧家,到退休了以爲能歇口氣了,誰知道兒女們也累,沒法帶孩子,又得再扛一次。

你說,他們心裏能沒半點委屈嗎?

可一看孫子孫女那麼小,軟乎乎的,哭一聲,他們心都化了,轉頭又把圍裙一系:“來來來,奶奶/姥姥抱。”

很多人說,這一代年輕人不容易。但其實,這一代老人,也不容易。

他們年輕時候沒條件,現在條件好了,身體又不好了。

還沒享受幾天,又得起早貪黑看孩子,連個病都不敢生,去醫院都得挑個“娃有人帶的時候”。

看着年輕人壓力也大,工作一丟沒飯喫,孩子沒人管他們也急。

一看兒女這麼艱難,最捨不得撒手的,永遠是這些老人。

三:能不能給自己留點空間?

我小姨經常跟我媽說:“咱們這一輩子,到底是爲了誰過的?”

年輕那陣子是爲了孩子,孩子長大了是爲了孫子,一睜眼就是一大家子人的飯、衣、接送、照顧……

可自己呢?有沒有哪一天,是想幹嘛就幹嘛的?

平時哪怕就是喝杯熱茶、看集電視劇,也得掐着點兒,怕孩子醒了,怕飯點到了,怕一堆事兒等着你。

其實說句心裏話,帶孩子不是錯,幫忙也不是錯,可老人家是不是也可以——只是一點點,不多——給自己留一塊小地方?

哪怕一天裏有一兩個小時,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跳個廣場舞,約老姐妹去公園坐坐,去老年大學聽一節歌唱課。

就圖個開心,就爲了告訴自己:“我不光是父母、是爺爺奶奶,我還是我自己。”

我小姨每次和我媽聊完,都會說:“唉,等他們不需要我了,我再歇。”

可她知道,這種“等”,往往是一年又一年。

等到哪天腿腳真不利索了,纔想起來爲自己做點啥,但那會兒,卻可能沒法去做了。

四:不是不愛孩子,是也想愛自己

小姨跟我媽說:

“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只是被需要的時候才站出來,不再只是別人眼裏的‘免費保姆’,而是能堂堂正正地說一句:

‘明天我有安排,就不看孩子了,你們自己調劑一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日子?

不是說不管孩子,也不是要跟兒女撇清關係,而是從心裏明白:我已經付出了一輩子,我也值得有一點屬於我自己的生活。”

若真是這樣,我想,小姨也許能像視頻裏的那些外國老太太那樣:

哪怕一週有個兩次、三次,去跳個舞、學點畫、結個伴兒喝杯茶——不是爲了炫耀多自由,而是爲了在當奶奶之外,還能做回自己。

老人不怕苦、不怕累,就怕一輩子到頭,回頭看看,發現從年輕到老,從來沒給過自己一個喘氣的機會。

所以啊,帶娃的日子還在繼續,但你,是不是也可以悄悄問自己一句:

除了爲別人活着,我有沒有爲自己,活過一小會兒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