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件可怕的事情:普通家庭最大誤區就是,老人沒義務幫忙帶娃

由 第一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4-23

我35歲,已婚已育,工作穩定,孩子三歲了。

就在這兩年,我慢慢意識到一個現實:很多普通家庭,其實並不是真的缺錢,真正拖垮他們的,是一種默認——老人必須幫忙帶娃

這個認知,一旦撕開,背後是深不見底的情感黑洞,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綁架。

老人退休必須幫忙帶娃?

在中國的家庭關係裏,有一種說不出口但人人都懂的默契:老人退休了,就應該幫子女帶孩子。

不管他們身體好不好、願不願意,也不管他們有沒有自己的生活,只要孩子一出生,就扔給老人了。

這種理所應當的心態,已經深深嵌進了無數人的腦子裏。

網上經常看到這種評論:“你爸媽怎麼這麼不懂事?都不幫你帶孩子?”或者“我媽退休了,還不是應該在家照顧孫子?

但沒人問一句:老人就應該幫助帶孩子嗎?

中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對家庭有期待的社會;

但中國式家庭關係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把孝這個概念無限延伸到了服務,不是敬老愛老,而是理直氣壯地索取。

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在《天生非此》中指出,孩子的成長不完全取決於父母,而是多重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而中國家庭恰恰相反,所有帶孩子的壓力一股腦地都壓在老人頭上,好像那個孩子就是給老人生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的就是,年輕爸媽瘋狂內卷,老人身體力行當免費保姆,一整個家族的精力都圍着一個孩子轉

這種結構看起來團結,實際上壓得人喘不過氣,矛盾總是時不時就出現了。

從來如此,便對嗎?

社交媒體上總是能刷到一類視頻,一個媽媽控訴自己的婆婆每天只帶娃3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就回房刷手機。

這位媽媽哭着在視頻裏說:“我們是小兩口工資不高,請不起保姆,她怎麼就不能多幫幫我們?

但有位網友評論說:“你上班的時候,孩子喫奶是自己喫的嗎?

這位發視頻的媽媽她並不是壞人,她只是被這個默認設定困住了:既然婆婆都退休了,那現在幫我帶帶孩子也是可以的。

可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帶孩子可比上班累多了,明顯這個媽媽根本沒有認真帶過孩子,纔會對婆婆斤斤計較。

其實以上這個婆婆還算是懂得逃避帶娃,可大多數現實中的老人,根本不懂得拒絕

有的老人幫年輕人帶孩子,連朋友聚會都不敢去。有時候老人身體不好,也不敢去醫院看。

甚至孩子哭的時候,年輕人還會苛責老人怎麼看不住孩子,有的老人偷偷哭,不想帶娃了,想回老家種菜,但又怕子女兩個人根本撐不住。

沒有哪個老人就必須幫年輕人帶娃,但現實中似乎這種設定又是長期存在的,從社會結構來看,這種現象自然有它的歷史背景。

刻入基因的觀念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單位包分配、包福利,一家人基本都在同一個城市生活,甚至住在一個院裏,一個樓道里。

孩子出生後,天然就有父母幫襯,久而久之就變成一種慣例。

再加上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講孝,也就使得父母幫年輕人帶孩子變成了默認的責任。

到了改革開放後,社會結構轉型快,大城市生活成本高、育兒焦慮重,年輕人沒法兼顧事業和家庭,老人自然成了性價比最高的選項。

而國家層面,雖然也有產假、育兒補貼等政策,但落實不足、企業壓力大,很多媽媽剛休完產假就得立馬上班,否則就可能被優化了。

這麼一來,老人幫帶孩子可以說是刻入基因的觀念了,想想看,有很大一批八零九零後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的。

相比之下,北歐國家的一些政策使得年輕父母帶孩子可以無後顧之憂。

以瑞典爲例,父母總共可享有480天的帶薪育兒假,甚至還鼓勵父親必須休夠一定的天數。

而法國不僅產假時間長,還有專門的育兒津貼、育兒服務券,鼓勵父母將孩子送入高質量托兒機構,而不是依賴老人或家庭內部解決。

這些國家通過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讓育兒從家庭的私事變成社會的公共責任。

但在中國,大多數家庭依然是靠親情輸血撐起來的育兒系統,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社會不兜底,老人被迫兜底

所以老人帶孩子成爲了默認,也成爲了一代一代的情感捆綁,解決這種問題不能總是苛責年輕人、可憐老年人,而是需要整個社會做出改變的。

-The End -

作者-李眉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