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請遠離那些收入差距太大的兄弟姐妹

由 第一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4-23

情同手足”是我們理想中的兄弟姐妹關係。

現實中的兄弟姐妹可能是,表面一團和氣,實則內心一萬個不服氣

更甚者,兄弟姐妹之間反目成仇,早已老死不相往來。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人分享了這麼一個事例:

一戶陳姓人家,家中兄弟姐妹4人,老二陳杰混得最好,但是他被其他3個兄弟姐妹給孤立了。

原來,老二經常發朋友圈曬他今天去這家餐廳喫飯,明天去那個地方玩。

不僅如此,老二還在家族羣裏活躍得很,時不時把他出去玩的照片直接曬羣裏。

老二的這種行爲,讓其他3個兄弟姐妹對他有意見

老大有些不甘心,心想:“你老二憑啥混得比我好。”

老三則有些羨慕嫉妒。

老四則直接把老二微信給拉黑了。

老二見兄弟姐妹如此對他,他也很鬱悶,心想:“我又沒做什麼對不起你們的事,你們幹嘛這樣對我?”

所以說,兄弟姐妹之間雖然有血緣關係,但是往往因爲收入差距太大的緣故,也很難真正做到“情同手足”

因此,如果你家裏有兄弟姐妹,彼此之間收入差距還很大,建議遠離。

這裏面的原因既扎心又現實。

兄弟姐妹之間的羨慕嫉妒和自卑

兄弟姐妹之間,如果你是混得最好的那個,其他兄弟姐妹可能會羨慕嫉妒;如果你是混得不好的那個,可能你會自卑。

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比較在所難免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曾提出過一個“社會比較理論”。

意思是說:人類具有內在驅動力,本就會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身能力、觀點和地位。

然而,個人會通過這種比較形成自我認知,維持心理平衡。

如果你在兄弟姐妹之間,是混得最好的那一個,別的兄弟姐妹可能會產生羨慕嫉妒的情緒。

這種情緒轉化成他們內心的聲音,可能就是很不服氣:“你憑啥混得比我好!”

如果你在兄弟姐妹之間,是混得不好的那一個,你可能就會有一種自卑感

你或許會在心裏說:“我怎麼就不如他了呢?”

所以,如果兄弟姐妹之間收入差距太大,還不如選擇遠離,不去觸發消極情緒。

兄弟姐妹之間因爲收入差距太大沒什麼共同話題

再則,兄弟姐妹之間收入差距太大,聚在一起,很難有什麼共同話題。

因爲,大家彼此對花錢數額的感知不一樣

比如:一大家子人出去玩,收入低的可能還在琢磨去哪玩能少花錢,而收入高的那個人已經在看訂哪家五星級酒店了。

所以,你看大家對消費金額的感知都不一樣,聚在一起聊天,很容易把天聊死。

另外,兄弟姐妹之間的經歷不一樣,思維方式也不一樣,即使不聊關於錢的事,也很難有共同話題。

如果兄弟姐妹之間收入差距太大,還能聊到一起,那大概率是有人在向下兼容。

這種向下兼容,是一種很消耗能量的事。

因此,如果兄弟姐妹之間收入差距太大,還不如遠離得好,離遠一點,反而有利於整個大家庭的和諧。

兄弟姐妹之間離不開“找你幫忙”

作爲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彼此間收入差距太大,收入高的那個人,往往會面臨其他兄弟姐妹找幫忙的情況。

這種幫忙,甚至在低收入的兄弟姐妹眼裏,可能還是一種義務。

言外之意就是,“你收入高,我們有血緣關係,你幫我是應該的。

十年前,我一個朋友身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我朋友家裏有兄弟姐妹5個,朋友排行老三,自己做綠化工程項目,是兄弟姐妹之間混得最好的那個。

當時,他最小的弟弟要買房,找朋友借二十萬

朋友的錢都墊在項目裏了,手上沒有那麼多現金,只給了他弟弟十萬。

結果,他弟弟嫌十萬太少,硬要他再拿十萬。

他直接對他弟弟說:“你已經成年了,我沒有義務借錢給你!

結果就因爲這事,弟弟至今沒有跟自己的親哥哥說過話。

因爲錢上面的事,有太多兄弟姐妹反目成仇。

所以,兄弟姐妹之間如果收入差距太大,保持一定距離,不要滋生出“你混得比我好,你就有義務幫我”的思想。

不管怎麼說,兄弟姐妹能有共同的爸媽,能在一個大家庭裏,也是一種莫大的緣分

因此,在彼此之間收入差距太大的情況下,選擇遠離,只在關鍵時刻,伸手拉一把,已足矣。

-The End -

作者-而這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