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選一個,各位父母是選孩子優秀,還是選孩子孝敬?
赴美留學常青藤,定居曼哈頓,和華爾街精英結婚,已經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年輕人,居然報警將她親媽抓了起來。

事情是這樣的:
在美國定居的女兒,順利生下了三個孩子。
由於國外很少有長輩幫忙帶孩子的傳統,於是女兒便希望母親能夠來美國幫忙帶孩子。
母親聽到女兒的要求時,第一反應是拒絕。
一方面,美國和我國有着12小時的時差,距離也遠,年齡大了經不起折騰。
另一方面,母親不會英語,也喫不慣白人菜,去了美國孤家寡人一個。
女兒聽完之後非常失望,於是便提出希望母親來美國遊玩。
母親思考了一下,發現去美國玩一下也無妨。

然而,等到了美國之後,母親才發現自己被女兒騙了。
女兒不僅沒有帶母親出去遊玩,反而把三個孩子都交給母親來帶。
母親雖然生氣,但畢竟是自己的女兒和外孫,還是開始幫女兒帶孩子。
三個孩子哪有那麼好帶,一段時間之後,母親感覺十分疲憊,便向女兒倒一倒苦水。

誰知,女兒不但沒有體諒母親,反而對母親破口大罵,越說越難聽。
母親氣急攻心,衝動之下扇了女兒一巴掌。
誰知,正是這一巴掌,女兒就報了警。
在國外,家暴是犯法的,哪怕是父母打孩子。
就這樣,遠赴美國的母親,被美國的警察拷上了警車,甚至連拖鞋都沒來得及穿。
被帶走之前,母親氣急敗壞地喊道:“養你40年,不如養一條狗!”
中國式父母,養出中國式子女
在社交媒體上,“中國式父母”被網友們認可。
他們既自私,又不尊重孩子,控制慾還強。
其實,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中國式孩子”,又何嘗沒病呢?
有的被家長逼瘋了,年紀輕輕就跳了樓。
有的完全被這種方法洗腦,成了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精緻利己主義者”最早由北大錢理羣教授提出,他說,我們現在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羣精緻利己主義者。
他們智商高又世俗,善於表演,更善於利用規則達成自己的目的。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真心爲孩子好的,畢竟真的是舉家之力去培養孩子,但是方法錯得離譜。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假設,如果在孩子高考時,媽媽得了重病活不了多久了,那孩子應不應該去見媽媽一面?
中式教育的恐怖在於,學習成績比親情還重要。

我們都說,現在的孩子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
那是因爲,中式教育從小到大的每一步,都在逼着孩子做一個冷漠且自私自利的人。
小時候,父母教孩子學習比一切重要,甚至比親情還重要。
親人生病了,沒事孩子不用管,好好學你的習。
交朋友也要交學習最好的,離那些學習沒你好的孩子遠一點。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自然會把自我的提升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在他們眼裏,人都被分成了兩類,一種是對自己有利的,一種是對自己無利的。
親情在他們眼中,也只是自己的墊腳石。
只要親人對他們沒有用處,就能反手報警送入警察局。
這樣的精緻利己者,哪怕學習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先做人,再做事
再回到開頭的問題,是選一個有孝心的孩子?還是選一個優秀的孩子?
中國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完全自我犧牲,去供養自己的孩子。
父母捨不得喫穿,全部留給孩子。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餐桌上有兩個雞腿,怎麼分?
對於中國的家長們來說,當然是一個給孩子今天喫,另一個留着給孩子明天喫。

同時,還伴隨着“我全部都是爲了你”的怨言,以及“你全部要聽我的”的要求。
在這樣的環境下,父母的愛對子女來說就像“一件溼透的棉襖”。
不穿冷,穿上也沒暖和到哪裏去。
懂事點的孩子,知道父母是爲了自己好,只不過方式不對,有代溝。
極端點的孩子,心裏想着我長大後一定要離開這個鬼地方,半點親情都沒有。

要想改掉孩子這個問題,所有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務必要遵從“先做人,再做事”的規則。
首先,家長們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做犧牲式的父母;
其次,家長們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且在孩子長大後學會放手,讓孩子爲自己的人生負責。
總而言之,我認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遠遠比優秀更加重要。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