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抑鬱很厲害,喫藥不見改善,建議你死磕這1件事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4-24

01

當藥物成爲“甜蜜的陷阱”

一位來訪者曾對我說:“醫生開的藥,起初喫一片就能睡個好覺,後來加到三片還是整夜失眠。”這並非個例。精神科臨牀數據顯示,長期依賴抗抑鬱藥物的人羣中,約30%會在3-5年內出現抗藥性,而隨着劑量逐漸加大,部分患者甚至會從單純的抑鬱狀態轉向雙相情感障礙——情緒在極度亢奮和重度抑鬱之間反覆橫跳,治療難度成倍增加。

藥物當然有其價值。它像一根柺杖,能暫時支撐你搖搖欲墜的情緒,但若只依賴藥物“治標”,卻忽視心理層面的“治本”,結局往往令人唏噓。一位資深精神科醫生坦言:“許多患者把藥物當‘救命稻草’,但稻草終究會沉底。”

02

抑鬱症的真相:你的大腦在“說謊”

莊子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人懼怕自己的影子,拼命奔跑想甩掉它,結果累死途中。智者告訴他:“只要走到樹蔭下,影子自然消失。”抑鬱症也是如此——我們越是抗拒症狀,越會被它拖入深淵。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說:“所有絕望的根源,都是對真實自我的排斥。”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模式往往存在兩大陷阱:

1、災難化想象:“我永遠好不了了”“人生毫無意義”;

2、自我攻擊:“都是我的錯”“我不配被愛”。

這些念頭像一臺永不停歇的負面廣播,而喫藥只能暫時關小音量,卻無法關閉電源。

03

冥想:科學驗證的“情緒修復術”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冥想20分鐘,8周後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的前額葉皮層厚度顯著增加,而杏仁核(恐懼中樞)的活動明顯減弱。另一項針對重度抑鬱患者的跟蹤調查顯示,堅持冥想的人羣複發率比單純服藥組低40%。

一位通過冥想走出抑鬱的學員分享:“過去我總想‘消滅’痛苦,結果越掙扎越無力。冥想教會我‘旁觀’情緒,就像看雲飄過天空——它來了,也會走。”

04

性格重塑:放下“必須完美”的執念

我曾接觸一位高管,她從小被教育“只有第一名纔有價值”。抑鬱爆發後,她仍強迫自己每天工作14小時,結果病情反覆惡化。直到某天,她讀到《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順其自然,方能遊刃有餘——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拿着刀和骨頭硬碰硬。”

性格調整的關鍵在於:

1、接納“做不到”:允許自己疲憊、犯錯、暫時停滯;

2、重建價值感:你的存在本身就有意義,無需用成就證明;

3、培養“鈍感力”:對負面評價“左耳進右耳出”,專注內心節奏。

05

兩本書,一套接地氣的自救指南

若你正在尋找具體方法,不妨從這兩本書開始:

1、《情緒自救》:

核心方法:用“三欄表”記錄負面事件→自動思維→理性反駁。例如:

事件:會議上說錯話;

自動思維:“同事肯定覺得我很蠢”;

理性反駁:“人都會犯錯,上次小李忘帶資料,大家也沒嘲笑他。”

效果:逐步打破“災難化聯想”的慣性。

2、《抑鬱症打卡自救》:

核心方法:每天記錄三件“小確幸”,哪怕只是“喝了一杯熱牛奶”。

原理:通過行爲激活,重新建立對生活的“掌控感”。

一位讀者反饋:“堅持打卡30天后,我發現陽光照在窗簾上的樣子,居然挺好看的。”

06

終極解藥:把對抗變成“共生”

一位雙相障礙康復者的話令我印象深刻:“曾經我恨透了情緒波動,後來才發現,躁狂期的創造力與抑鬱期的深刻反思,恰恰讓我活得更完整。”

抑鬱症的痊癒,從不是“消滅黑暗”,而是學會在黑暗中點一盞燈。當你不再把症狀當敵人,而是視爲提醒你“該休息了”“該愛自己了”的信號,改變便會悄然發生。

結語:停藥的勇氣,比喫藥更難

藥物可以幫你喘口氣,但真正的康復,永遠始於“放下藥瓶”那一刻的覺醒——

每天花10分鐘靜坐,觀察呼吸的起伏;

對腦海中的批判聲說:“謝謝提醒,但這次我想試試別的路”;

把“我必須好起來”換成“我可以慢慢來”。

記住: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而抑鬱症,不過是生命提醒你——是時候換個活法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