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爲,因爲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麼?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要是上帝賜於我財富和美貌,我一定要讓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
這段文字來源於夏洛蒂·勃朗特知名著作《簡愛》,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親密關係中的自卑以及與自卑的抗爭。心裏喜歡着某個人,因自我感覺不夠優秀,只敢遠遠地看着,不敢表露出來;雖然有很愛很照顧自己的另一半,但總覺得條件配不上對方,無法盡情地投入;易吸渣體質,每一段感情都非常投入、付出,但對方總是不珍惜,走不到最後......你以爲是自己不夠優秀、不夠漂亮、身材不夠好、家庭條件一般,纔會在親密關係中反覆受苦嗎?它是你內在的一種卑微的心態,無論怎麼說服自己,你都很難相信自己真的值得被喜歡,很難信任這段親密關係是安全而穩固的。能傳代的東西,除了基因帶來的身體上的優缺點,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優缺點。注意,是優缺點而不是缺點,「原生家庭」在社會學領域中本來就是中性詞。只是因爲我們更排斥痛苦、負能量,纔會格外關注它的負面。我們是環境的產物,社會性的羣體成員。家庭也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家庭成員尤其是三觀沒有完全成型的孩子,又容易被家庭影響。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偏見會帶到社會,普及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婚戀只是其中一部分。要解決婚姻、戀愛中遇到的問題,就無法避開原生家庭。那麼原生家庭到底如何影響我們,導致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如此自卑的呢?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看:每個人都有兩層自我,一個是真實的,不設防的自己。另一個是僞裝的,察言觀色的自己。當我們在幼兒時期,跟父母的交流互動過程中總是被忽視和拒絕,在我們長大過程中偶爾透露真實想法,就被批評、指責、打壓……那我們可能會形成一個悲觀的預期:「真正的我,是不被別人喜歡的。」所以爲了獲得父母的關注,爲了更好地融入集體,我們會給真實的自我穿上一層厚厚的僞裝:察言觀色,迎合別人的期待,從而成爲一個受歡迎的人。可能這樣一個虛假,圓滑的自己,讓我們很好地適應環境,在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但是我們內心也有隱隱的恐懼:拋開這層假面,還會有人喜歡我嗎?這種恐懼在和周圍朋友相處時,人際距離沒那麼近,我們還能用圓滑的僞裝包裹住真實的自己。但在邊界消融、兩顆心逐漸貼近的親密關係中會無限地放大。當心裏那個自卑、不討人喜歡的小孩逐漸暴露出來,我們強烈地擔心:他會喜歡那個真實的,不起眼的我嗎?還是會像其他人一樣不屑地離開?當我們說:我不值得你喜歡時,其實是把雙方的價值放在天平上稱量。如果自己的條件不夠好,或者對方的付出明顯多於自己,我們會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愧疚,很想告訴另一半:我何德何能被你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