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將設亞投行辦事處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11-04



亞投行在港設立辦事處的相關安排磋商已進入最後階段,“相信不久後將在國際金融中心外看到亞投行的標誌”。圖爲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外景。攝/焦建



世界範圍內類似中國香港這樣高效的地方並不多見。亞投行未來將進一步藉助香港活力和創造力推動可持續金融發展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爲滿足不斷增長的業務需要,11月3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宣佈計劃在中國香港設立辦事處。

相關信息由亞投行行長金立羣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致辭時公佈。當日深夜11點左右,香港特區政府則表示稱,歡迎亞投行的決定,香港方面會全力協助亞投行進一步推動亞洲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

“迎來亞投行決定在港設立辦事處的好消息,我們感到非常欣喜,會積極配合亞投行需要,爲設立該辦事處提供所需支援。”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香港會繼續發揮‘一國兩制’下內聯外通獨特優勢,爲亞投行長遠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在今年9月公佈的香港特區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亦已提出,會積極爭取亞投行在港設立辦公室。

在談到設立辦事處的宏觀背景時,金立羣則指出,世界範圍內類似香港這樣高效的地方並不多見。香港完美融合國際金融中心、區域樞紐與國際人才庫優勢,同時又擁有專業人才、長期資本、透明法治等優勢,共同構築了不可替代的優勢。

“相關安排磋商已進入最後階段,相信不久後將在國際金融中心(IFC)外看到亞投行的標誌。”金立羣稱,亞投行未來將進一步藉助香港活力和創造力推動可持續金融發展。

旨在投資亞洲基礎建設的亞投行於2016年1月正式開業運營,目前有110個國家和地區會員。在正式營運的前十年,亞投行共批准338個融資項目,總值約646億美元,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投資機構。

作爲一家多邊發展銀行,其宗旨是通過在基礎設施和其他生產性領域的投資,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財富,以及改善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亞投行也鼓勵私營資本參與投資有利於區域經濟發展的項目,並致力於與其他多邊和雙邊開發機構緊密合作,推進區域合作與夥伴關係,應對發展挑戰。

中國香港於2017年6月正式成爲亞投行成員。自此開始,中國香港致力協助亞投行充分利用其資本市場、專業服務和多元化的金融產品,以支持該行在項目融資、發債、投資及財務管理等方面的運作。這也被金立羣指出在支持該行高標準治理和業務增長方面發揮了穩定而且具建設性作用,包括提供平臺便利更廣泛合作,幫助孵化和轉化創新理念。

金立羣透露,作爲香港資本市場活躍發行機構,亞投行一直獲得來自香港的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及官方機構等支持。亞投行至今已發行44筆港元債券,涉資超過170億元港幣,以及29筆離岸人民幣債券,總額逾170億元人民幣。

《財經》9月的相關報道則顯示,亞投行已在中國香港通過與按揭證券公司(HKMC)合作,將基建貸款打包成證券化產品,以便騰出更多資金投資於綠色項目。

在前述致辭中,金立羣亦透露了亞投行未來的發展融資模式新方向,以及與香港可能的合作點。例如,過去數十年,發展融資主要集中於道路、港口、電網等可見、可融資的硬基礎設施。這些資產實際上依賴於自然系統的支撐。自然本身就是基礎設施,一旦生態系統受損,將引發乾旱、洪水、糧食危機等連鎖後果,成本將體現在政府預算與保險負擔上。

爲實現相關轉變,金立羣認爲數字金融將發揮關鍵作用。人工智能、衛星監測與區塊鏈等技術的進步,使人們能夠量化和驗證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例如水質淨化、碳儲存與生物多樣性維護。這些數據進一步可通過數字平臺進行註冊與追蹤,成爲可定價、可交易的金融資產。

在此基礎上,創新型金融工具(如生物多樣性信用、水質信用與自然相關債券)應運而生。以碳信用市場爲例,一個原本不透明、高摩擦的市場也可發展成爲低成本、高參與度的交易體系。

“只要實現標準化與驗證,同樣模式可應用於自然資產。”金立羣指出,“僅靠公共預算無法滿足全球適應與生態修復的需求,必須引入私人資本。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包括穩定可編程的支付系統、真實資產代幣化與智能合約,能有效降低交易門檻,將支付與驗證結果掛鉤,擴大市場參與。”

以聯合國提出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爲例,目前關於氣候行動、可負擔潔淨能源、消除貧窮等多項目標的資金缺口仍然龐大。亞洲是可持續發展資金投入不斷加大的重點地區。以能源轉型這一領域爲例,相關估算顯示,2024年亞太區相關投入已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佔全球相關投資額約一半,比美洲地區多出一倍左右。

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按照聯合國估算,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到2030年將每年需要近2.4萬億美元才能實現目標,目前投資額僅爲這一數字的四分之一。除政府及慈善機構,有望彌補這一缺口的,正是來自私人市場的相關資金投入,這既是影響力投資近年來在全球受到重視的背景之一,也是中國香港希望抓住的未來發展新機遇。

中國香港在發展綠色可持續金融方面正展現出一系列的新路徑與“雄心”。之所以被稱爲新路徑,按照9月14日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撰文總結時透露的,作爲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香港特區將在建立標準和準則、推動產品創新等三個方面推動綠色金融產業發展,並提出構建全球性的影響力投資生態圈。

在標準建設方面,香港綠色金融協會(HKGFA)在近日提供給《財經》的相關材料中則顯示,“香港於2025年起實施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SSB S1和S2標準對齊的可持續發展披露要求,強制企業進行氣候相關披露及範圍三供應鏈排放報告,這將推動企業繪製碳排放圖譜、公開數據並與供應商協作降低碳排。企業持續探索創新解決方案以實現氣候目標。”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也對《財經》解析稱,展望未來,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均具備優勢,能在帶領亞洲進行氣候轉型方面擔當關鍵角色。“香港不僅具備條件,更肩負重任,作爲區域性平臺推動標準制定、政策對話、產品創新和能力建設,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

中國香港融合國際金融中心、透明法治與國際人才庫優勢,其不可替代的優勢正不斷吸引國際性機構進駐。圖爲近日落戶香港的國際調解院辦公樓裝修時外景。攝/焦建


今年6月,亞投行已與香港金管局方面簽署戰略合作伙伴協議,雙方將投資一系列專注於亞洲新興市場的風險投資基金,攜手支持亞洲新興經濟體通過科技與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綠色及科技賦能基礎設施,同時進一步促進香港的風險投資及創新者生態圈發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