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即將迎來系統性重塑,基準形同虛設的歷史或將終結
文|《財經》記者 黃慧玲
編輯|郭楠 陸玲
公募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被視作產品風格的“標尺”,但在過往的實踐中屢屢失靈。基準的形同虛設導致產品辨識難度較大,也容易損害投資者的信任。
近日,隨着證監會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指引(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引》)、《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操作細則(徵求意見稿)》,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即將迎來系統性重塑,基準形同虛設的歷史或將終結。
新規將業績比較基準與基金經理薪酬深度綁定,長期跑輸基準將導致績效薪酬明顯下降,從制度上驅動基金經理必須嚴肅對待業績基準。新規之下,投資者將迎來更透明、更易讀的基金產品和報告。基金公司則必須建立獨立制衡的內控機制,強化運作規範。
與此同時,行業也在邁向規範化與專業化的進程中,需要直面平衡主動管理、匹配創新策略、細化信息披露等深層挑戰。這場圍繞基準的深刻變革,正推動公募基金行業從形式合規加速走向實質約束。

投資者維度:基金更好懂,季報更好讀
在過往的實踐中,公募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這一本應嚴肅的“標尺”,在部分產品中出現了異化:
第一種是名不副實與風格漂移。例如一些全市場型基金,長期高倉位集中於某個熱門行業。此前就有“低碳環保”“互聯網+”等主題的產品,持倉中卻出現白酒、金融等毫不相干的股票,從而引發市場爭議的案例。
第二種是隨意攀附與粉飾業績。一些基金管理人爲讓產品業績看起來更亮眼,選擇波動更小或編制方法特殊的基準作爲比較對象,導致基準失去客觀衡量意義。
第三種是重選輕管與約束缺失的現象。由於基金管理人內部缺乏對基準偏離的有效監測和糾偏機制,託管人和評價機構的監督也大多流於形式,這種情況在行業內較爲普遍。
正如《指引》在起草說明中指出的:“部分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業績大幅偏離業績比較基準,個別產品甚至出現‘風格漂移’,對投資者獲得感造成較大影響。”此次系統性規定的初衷,正是爲了將基金行業的信義義務從道德律令轉化爲可執行、可監督、可問責的技術規範。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未來最直觀的改變是:基金產品更好懂、基金季報更好讀了。新規對基金定期報告提出了更詳盡的信息披露要求,這些具體規範將直接推動基金運作透明度的顯著提升。
未來投資者可以從定期報告中讀到哪些有效增量信息?《財經》整理如下:
一是收益與風險的全面對比。
新規要求除傳統收益率外,新增波動率對比。波動率是衡量基金淨值波動幅度的重要指標,通常用年化標準差表示。例如,兩隻年化收益率均爲15%的基金,如果A基金波動率爲20%,B基金波動率爲30%,那麼A基金的單位風險收益明顯更優,投資者的持有體驗也會更好。
二是持倉結構深度分析。
新規要求,對於股票與混合型基金,需要披露資產配置比例對比和行業分佈對比。投資者將能看到基金在定期報告中明確展示與基準在金融、消費、科技等各行業的配置差異。例如,某消費主題基金如果在其定期報告中顯示金融行業配置比例達到20%,而業績比較基準中的消費指數金融行業佔比僅爲5%,投資者就能清晰識別出基金風格相較於基準的偏離程度。
對於債券型基金,新規要求披露久期對比和信用等級分佈對比。久期是衡量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化敏感度的重要指標,久期越長,利率風險越大。信用等級分佈則反映債券組合的信用風險水平。通過這些數據,投資者可以判斷基金是否在信用下沉或久期錯配等方面採取了過度激進的投資策略。
三是對業績差異的解釋說明。新規明確要求基金管理人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指標,對基金與業績比較基準的差異進行專項說明。
其中,定量分析需納入跟蹤誤差、信息比率等核心指標。跟蹤誤差可直觀衡量基金收益與基準收益的偏離程度,反映組合波動的偏離風險;信息比率則聚焦單位偏離對應的超額收益,該指標數值越高,通常意味着基金經理在承擔偏離風險的同時,創造超額收益的主動管理能力越強。這些專業量化指標,能爲投資者提供客觀數據支撐,幫助其更精準地評估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無論是定性分析補充背景邏輯,還是定量指標提供數據佐證,核心目的都是向投資者清晰解釋業績差異的來源。若這一要求能切實落地執行,將令基金季報的披露質量大幅提升,同時幫助投資者更深入地認知基金產品的實際運作情況。
這一要求也明確傳遞出一個信號:用心撰寫季報、清晰解釋業績差異,將從過去基金經理可自主選擇的“加分項”,轉變爲必須嚴格執行的“必選項”。
近兩年,基金季報的整體披露質量有所改善。然而,業績解釋環節的短板依然明顯,不少報告仍存在表述籠統、歸因模糊的問題。
比如一些基金將業績波動僅簡單歸因於“市場整體波動”,既不說明具體受哪些板塊、政策因素影響,也缺乏對操作決策的覆盤;更有甚者,部分基金在業績大幅跑輸基準時,仍迴避核心問題,反而在季報中對非關鍵信息侃侃而談,導致投資者難以從披露內容中看清業績差異的真實原因。
而新規通過明確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解釋要求,相當於爲季報質量劃定了“硬標準”。基金經理不再能隨意簡化這一環節,必須清晰梳理業績差異的核心原因,用數據和邏輯向投資者說明操作思路。這既是監管對信息披露的硬性約束,也是對投資者知情權的切實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還強調了長期業績視角,要求披露週期覆蓋過去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及成立以來。這一規定將有效遏制基金管理人追求短期排名的衝動,引導行業關注長期投資價值。

機構維度:內控要求全面升級,中小基金面臨挑戰
新規從產品設計、投資運作等層面,對基金管理人提出了系統性的內控要求。
從產品源頭上,新規規範了業績基準的選取與管理。
首先,建立“基準要素庫”機制,將基準要素分爲一類庫和二類庫。一類庫收錄滬深300、中證500等市場公認的標杆指數,鼓勵基金管理人優先使用。二類庫及庫外指數的使用則需要經過嚴格說明和論證。這種分級管理機制既保證了基準選擇的規範性,又爲創新產品留出了適當空間。
其次,明確不同類型基金的基準選取原則。對於全市場選股策略,要求對應寬基指數;對於行業主題基金,要求對應特定行業指數。這些規定確保了產品從設計伊始就具備清晰定位。
此外,新規特別強調基準的持續性,明確不得僅因基金經理變化、市場短期變動、業績考覈或者排名而變更。確需變更的,需要履行相應的程序和披露義務。這一規定有效防止了基金管理人通過頻繁變更基準來掩蓋投資失誤的行爲。
過去,投資者往往需要承擔因基金經理變更帶來的風格突變風險。新規實施後,基金產品本身的定位、策略和風格穩定性將成爲更重要的考量因素。這將促使基金公司加強投研團隊建設,建立梯隊化的人才培養機制,降低對單一基金經理的依賴。
從投資運作層面來看,爲確保投資行爲不偏離基準,新規要求建立獨立、量化的內控體系。
在設立獨立監測職能方面,新規要求必須指定獨立於投資部門的團隊負責偏離監測。這意味着基金公司需要建立專門的風控團隊,配備專業的金融工程人才,構建獨立的監測系統。
在構建量化風控體系方面,新規要求根據產品特徵設置差異化監測指標。對於權益類基金,需要重點關注行業配置偏離、主動比率等指標。
主動比率是衡量投資組合與基準成分股差異度的重要指標。比率過低可能意味着接近指數化投資,過高則可能表示過度偏離。對於債券基金,則需要關注久期中樞、信用風險暴露集中度等專業指標。這些指標需要根據產品特點設定合理的閾值範圍,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在完善糾偏問責流程方面,新規建立了完整的管理閉環。當觸及預警指標時,基金經理需要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調整或提請投決會審議。新規還要求建立明確的內部問責機制,並將薪酬與長期超越基準的表現掛鉤。這些規定確保了風控措施能夠真正落地見效。
根據新規安排,存量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給予一年過渡期,託管人監督機制等要求給予六個月準備期。這一安排充分考慮了機構適應新規所需的系統改造和流程重建時間。
從實施路徑來看,基金公司需要完成以下重點工作,包括:對現有產品進行全面梳理,評估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當性;建立或完善內部監控系統,配備專業人員;修訂內部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和問責機制;開展人員培訓,確保新規要求落實到投資管理的每個環節。
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新規的落地,將對不同機構呈現出差異化影響。
對於產品線清晰、投資策略明確且風控體系完備的頭部機構而言,新規反而強化了其競爭優勢,成熟的合規體系與管理能力使其能夠快速適應監管要求,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
反觀中小型基金公司,新規落地則意味着不小的挑戰。一方面,新規對信息披露、量化分析等環節的要求,需要額外投入大量人力資源與IT 系統建設成本,這對資金實力有限的中小型機構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另一方面,若沿用同質化的業績基準參與競爭,中小型公司在投研能力、客戶基礎上難以與巨頭抗衡,勝算極低。因此,中小型基金公司唯有尋找差異化之路,聚焦大型機構無暇覆蓋或能力輻射不到的細分領域,深耕細作特色品牌,否則難以避免被兼併或淘汰的命運。
託管機構同樣面臨重要變革。新規要求託管人建立健全覆蓋業績比較基準相關合同審查、投資監督、信息披露覆核等環節的工作機制,並配備足夠的專業人員和完善的業務系統。新規要求,託管人應與基金管理人協商明確的投資監督指標,並建立定期溝通交流機制,跟蹤關注基金與業績比較基準的偏離情況,按照要求向中國證監會定期報送相關指標和信息。

行業維度:格局重塑開啓,落地挑戰仍存
新規在推動行業走向規範、透明的同時,也在實際執行層面帶來了多重考驗,亟待市場各方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挑戰一:主動管理的藝術與基準約束的科學如何平衡?
對於主動投資而言,適度偏離業績比較基準是獲取超額收益的重要路徑。財通基金副總經理金梓纔此前在接受《財經》採訪時便明確表達觀點:“任何一位想做到優秀的基金經理,在‘風格、行業、個股’這三個集中上至少要佔一個到兩個。不存在完全不偏離的情況,否則組合只會變得非常平庸。”
這一觀點也戳中了主動權益類基金投資者的核心關切:若基金經理因擔心判斷失誤、業績跑輸基準而影響薪酬,是否會選擇“躺平”,即放棄主動管理空間,緊貼基準運作,甚至變相成爲指數增強基金?
這種擔憂並非無據,若缺乏對合理偏離的明確界定,容易導致主動管理能力弱化。實際上,新規中設置了“主動比率”等量化指標,即是認可了適度偏離的合理性。
對基金管理人來說,真正的挑戰在於,偏離到什麼程度不再是模糊的主觀判斷,而是需要結合量化指標、投資邏輯與風險承受能力仔細權衡。既要通過合理偏離爭取超額收益,又要守住風險底線,避免淪爲無邏輯的風格漂移。
挑戰二:創新策略與傳統基準的適配困境。
對於佈局前沿領域的基金,現有基準體系可能難以完全契合其投資方向。以永贏基金爲例,其部分產品聚焦機器人、深海科技、可控核聚變等新質生產力方向,但使用的基準仍是覆蓋面更廣的智能製造主題指數或滬深300指數。
當前部分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與實際投資方向不完全匹配,也反映了傳統指數開發節奏相對市場創新的滯後性。當市場湧現新能源、AI 等新興投資賽道,或基金採用多因子、行業輪動等創新策略時,現有標準化指數或難以精準適配,導致基準與投資的脫節。
未來,或許需要推動建立更靈活的指數定製機制,從而讓業績比較基準真正與創新策略同頻,既爲基金業績評估提供合理標尺,也爲指數行業的發展開闢新空間。
挑戰三:行業信息披露顆粒度與投資者需求的差距。
新規明確了行業分類的層級選擇邏輯:原則上採用上市公司行業統計分類門類,若門類無法精準體現行業特徵(即表徵性不足),則進一步採用更細分的大類。這意味着未來投資者有望在基金報告中看到顆粒度更細的行業配置數據。
從目前的披露方式看,按證監會門類統計,公募基金的最新行業持倉中,製造業佔比達55%,金融業、信息技術業分別爲9%和6%。這種方式雖能體現大行業分佈,但顆粒度較粗,無法清晰區分製造業內部電子、汽車、機械等細分領域的配置差異。
參考第三方行業統計(以申萬一級行業2021 版爲例),前三大持倉爲電子(16%)、醫藥生物(12%)、電力設備(7%),細顆粒度數據能更精準反映基金在細分賽道的佈局,這正是當前投資者關注的核心信息之一。
不過,新規當前採用的“若表徵性不足,則採用大類”仍屬於彈性話術,未明確強制要求基金公開細顆粒度的大類數據。結合市場需求來看,未來若能將細分領域數據公開從彈性選項升級爲強制性要求,既能讓基金行業配置更透明,也能幫助投資者更清晰判斷行業偏離程度、評估基金風格,進一步提升信息披露質量。
總體而言,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新規是通過細化標準推動行業規範化、專業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它不僅爲投資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分析工具,也促使基金管理人加強內控建設、堅守策略定位。這套監管體系的建立,標誌着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正在走向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
在實施過程中,如何既保持規範的嚴肅性,又爲合理的投資創新留出空間?既防範風格漂移,又尊重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權?既統一規範標準,又兼顧不同類型產品的特點?這些都需要市場各方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可以肯定的是,隨着新規的落地實施,公募基金行業將迎來更深層次的變革。那些能夠快速適應新規要求、堅持長期投資理念、不斷提升投研能力的機構將在行業轉型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而對於投資者而言,一個更加規範、透明、專業的基金市場,將爲其財富管理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