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與今日頭條頭條精選項目聯合呈現,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如何在發展中化債,如何預防債務風險,需要智慧。特別是地方隱性債、地方政府欠企業的債等尤其需要重視
文│《財經》記者 鄒碧穎
編輯│王延春
隨着地方化債進程不斷推進,中國政府的債務管理工作也變得更加集中、強化。11月3日,財政部官網發佈機構調整信息,新設債務管理司。李大偉擔任司長,曲富國、趙則永任副司長。債務管理司內設六個處,分別是綜合處、中央債務處、地方債務一處、地方債務二處、發行兌付處、監測管理處。
公開資料顯示,李大偉歷任財政部條法司副司長,預算司副司長,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預算司一級巡視員、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等職。

根據財政部消息,債務管理司主要職責是,擬訂並執行政府國內債務管理制度和政策。擬訂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和辦法。編制國債和地方政府債餘額限額計劃。承擔政府內債發行、兌付等有關管理工作。承擔政府外債管理工作,擬訂基本管理制度。加強政府債務監測監管,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
外界分析,專司設“監測管理處”等職能,意味着要建設更常態化的債務動態監測與隱性債風控體系,及時捕捉地方流動性和償債風險。將中央債、地方債、外債管理等工作集中放在同一司,有利於宏觀財政政策和債務工具(如專項債、置換工具)協調使用,既可爲穩增長提供支持,也能更系統地推進化債。這一機構調整傳遞處兩個信號:一是中央重視防範地方債務風險;二是未來可能出現更嚴格的債務限額、信息披露與問責機制,進而影響地方舉債行爲和融資成本。
截至2024年末,中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爲92.6萬億元,包括國債34.6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7.5萬億元、地方政府隱性債務10.5萬億元,政府負債率爲68.7%。在9月12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根據IMF今年4月發佈的報告,G20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18.2%,G7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23.2%。中國的政府債務對應着大量優質資產。總體看,中國政府負債率處於合理區間,風險安全可控。化債是手段,發展是目的。中國堅持化債和發展兩條腿走路,有效推動經濟發展和債務管理良性循環。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資平臺實現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資平臺隱性債務已經清零。
需要注意的是,去年 11 月,財政部出臺“10萬億”化債方案,增加地方債務限額,推動地方政府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當前,受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需不足等因素影響,地方政府稅收收入增速相比往年放緩,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隱性債務化解仍然面臨一定挑戰。目前,中央通過轉移支付緩解地方政府壓力,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不穩,短期流動性與中長期償債可持續性仍待繼續觀察。

今年9月12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表示,“化債是手段,發展是目的。”財政部堅持化債和發展兩條腿走路,有效推動經濟發展和債務管理良性循環。藍佛安表示,“十五五”期間,財政部將加快建立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首先,在存量上做減法。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多措並舉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其次,在管理上做加法。嚴格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確保用得好、還得起、可持續。強化專項債“借用管還”全生命週期管理,推進隱性債、法定債“雙軌”合併管理,建立統一的長效監管制度。再次,在效益上做乘法。科學安排債券規模、結構,合理把握髮行時機、節奏,保障重大項目、重點領域資金需求,提升債券資金使用績效,更好發揮政府債券的帶動放大效應。同時,在風險上做除法。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從事後“救火補漏”擴展到事前“防患於未然”。健全專項債券償債備付金管理機制,防範兌付風險。
與此同時,社科院世經政所所長張斌給《財經》撰文認爲,不能簡單否定政府債務對於擴大需求的積極作用。通過公共部門舉債增加支出,填補私人部門的儲蓄投資缺口是實現全社會供求平衡越來越重要的保障和支撐。對於公共部門債務和政府債務率,不是越少越好,更應該關注最終的宏觀經濟表現如何,供求平衡如何。只要宏觀經濟大局好,沒有通脹壓力,從總量上來看政府債務就不會成爲系統性風險來源。




